今日头条
马桑溪古镇 从义渡开始的乡愁
重庆晚报 03-29 08:56:33

坐落在长江边的马桑溪古镇

义渡口文化在古镇无处不在

张良的店员说,这个店从古镇开街以来生意不错。

游客穿过独具特色的义渡口古门

3月27日,市委书记陈敏尔前往大渡口区调研,面对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长江之滨的马桑溪古镇听取大渡口区城市规划建设情况介绍时,陈敏尔指出,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注重规划先行,突出生态功能,把长江沿线宝贵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古镇“义渡”文化内涵丰富,要彰显厚重历史和人文特色,留住美丽乡愁。

马桑溪古镇“义渡”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丰富内涵?大渡口区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彰显它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特色,留住美丽乡愁?重庆晚报记者昨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车水马龙邂逅古镇柔情

昨日上午,细雨纷飞,沿义渡路经义渡公园南门进入,穿过花木扶疏的园区道路,重庆晚报记者来到位于马桑溪大桥北桥头的义渡广场。

站在义渡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桑溪大桥。

伴着川流不息的车声船鸣踏进古镇,仁义街、汲水巷、二道拐、鱼猫巷……三街九巷逐次展现,青砖黛瓦间,有茶楼,有酒肆,有客栈,还有民国义字号李竹山民居、马桑溪供销合作社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

继续往前,街道拐角处,与塑有精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造像的古拴马柱不期而遇。

依江而上至成渝铁路,四级台阶错落有致。一间间木屋高低错落,临街铺面依山就势,随曲而折;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大红灯笼和杜鹃花扮靓着颜色偏灰的古镇风貌。

尽管春雨下个不停,在重庆晚报记者驻足采访的两个小时内,仍有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

诚信友善精神常伴今人

流芳溢彩大渡口,玉蕴珠藏马桑溪——重建后的马桑溪古镇,再现蓬勃生机。

44岁的张良家住跃进村街道,是土生土长的大渡口人。在他心目中,马桑溪所承载的商旅文化、义渡文化和移民文化并没有远去,而是化为一股诚信、友善的精神,常伴今人于左右。

嗅到马桑溪古镇的商机,去年1月24日古镇开街,张良成了第一批入驻商户,租下一个60㎡的店面,主要经营小吃。如今一年有余的时间过去了,只要不下雨,单天营业额至少都在2000元以上,节假日多达五六千元。

最初,张良只请了两个帮工,因为寥寥无几的游客让他心中没底。如今他的店员增加到了6个人,逢年过节加上请的临时工,在12人以上。

原址复建秉承四有原则

马桑溪古镇建设方重庆大晟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隶属大渡口区国资委。

“因为有深厚的历史打底,马桑溪古镇的成功绝非偶然。”该公司董事长张毅介绍,整个重建项目从2014年11月开始,方式和其他地方在遗址上再造“新古镇”的模式截然不同。

马桑溪古镇的复建,在对古镇原有路网架构、李竹山民居、马桑溪供销合作社等历史景观原封不动地修整保留的同时,于古镇之外开发拓展,植入文化旅游新景观,最终形成如今集吃、喝、玩、游、乐、购为一体的主题性人文旅游古镇。占地约35亩、总建筑面积1.8万㎡的的马桑溪古镇,始终秉承原面积、原高度、原基础、原风貌的四有原则。

如今,古镇的入驻商户多达100余家,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截至今年3月中旬,游客接待量已破230万人次。

清朝时马桑溪首开义渡

为寻得马桑溪古镇的前世今生,昨日下午,重庆晚报记者来到大渡口区文管所。

所长李国洪介绍,明末清初多年战争,对重庆社会经济影响极大,为恢复田耕,发展经济,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一些移民溯江而上来到马桑溪。见这里地势平坦,依山傍水,既有荒芜的田地可耕,又有茂密的竹木可用,于是就留在这里安居乐业。”李国洪表示。

马桑溪有了地名后,落户的人更多了,船只往来、物资运输交易日益频繁。久而久之,马桑溪成了一座渡口,因在长江北岸,又叫北渡口。

李国洪向重庆晚报记者提供了一些关于“清道光马桑溪首开义渡”的资料。据《巴县志》记载:“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时马王乡士绅捐购田业一股,年租二十余石,置船二艘,雇人推渡。”

到清光绪年间,巴县正堂张判将庙会修桥补路后剩下的钱财,买了一艘船,雇了一名船夫,在1899年3月12日,正式由官府主持,设立义渡。

李国洪介绍,作为码头的马桑溪古镇,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应当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大渡口钢铁厂命运休戚与共,也与卢作孚的民生公司船队结下生死之交。”

去年1月24日重建开街

1938年,钢铁厂迁建委员会选址大渡口沿江一带,利用汉阳钢铁厂、大冶铁厂、上海炼钢厂等机器设备迁建成立大渡口钢铁厂,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以马桑溪为名建置,成立马桑溪街道办事处。

1965年大渡口建区后,又改由九宫庙街道管辖。

重庆直辖后,区域交通事业蓬勃发展。2001年,马桑溪长江大桥通车。去年1月24日,马桑溪古镇重建开街。

“上世纪50年代,这里极为热闹,不但有旅馆、饭馆、茶馆,还有学校、邮政所、卫生所、派出所、百货公司。街上成天喧喧嚷嚷,人们涌进涌出。”在87岁的老大渡口人陈元国的头脑里,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记忆。

多知道点

义渡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如今的马桑溪古镇,除了带给人们流连忘返的情怀,更多的是那份老记忆的寻回。

“要让漫步这座古朴小镇的游客,有一种‘用脚去丈量人文风景,用心去聆听历史回音’的感受。”马桑溪古镇建设方、重庆大晟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毅说。

李国洪介绍,大渡口区博物馆藏物中,有一个刻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石碑,高141.5厘米,宽93.5厘米,厚10.5厘米,保存完好。碑文正楷阴刻竖书。其中,保存了对义渡管理的规定,为后人研究民间自治公益事业提供了珍贵资料。

“大渡口区的特色文化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义渡文化和钢城文化。”大渡口区委宣传部部长郭诏彬表示,通过对历史文脉的梳理,可以发现义渡文化和钢城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义渡文化传承至今,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在郭诏彬看来,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辖区涌现出“莎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明学,以及文明市民、重庆好人、优秀志愿者等一批先进典型。

郭诏彬说,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过程中,他们将深挖义渡文化精髓,强化义渡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此举对于培育和弘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城市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慢新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郑友 实习生 王书玥/文 钟志兵/图

编辑:波波 责任编辑:颜劲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