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用油菜花“作画”、破解榨菜“密码”:揭秘重庆“科特派”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03-24 09:57:23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听说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总书记点赞的“科特派”,就是科技特派员。

“科特派”,究竟是干什么的?

他们是如何“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今天,我们走进重庆“科特派”,用他们的故事帮助我们认识“科特派”。



今年春天,两江新区水土新城的五彩油菜花田刷爆了朋友圈。

“画”出这幅美丽画卷的“画家”,是市农科院油菜研究室主任黄桃翠和她的研究团队。

2014年,从事油菜研究多年的黄桃翠有了一个新身份——科技特派员。从那以后,爱美的她摘掉了项链、戒指,将裙子换成了裤子,从“女神”变成了“女汉子”,扎根农村推动油菜产业发展。

七年来,她主持培育的特高含油“庆油系列”油菜品种让很多农户增收:“庆油3号”含油率49.96%,创造了我国冬油菜区含油率的最高纪录;最新培育成功的“庆油8号”含油率高达51.54%,继续领跑全国,并将于今年正式推向市场。

从“盲目种”到“跟着科技走”


2014年春天,黄桃翠一有时间就往云阳县的油菜花田里跑。

“我刚去的时候,那里的油菜长得参差不齐。”黄桃翠至今印象深刻,她说,云阳县的油菜种植面积虽然比较大,但是由于没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油菜品种,所以长势和产量都不太理想。

黄桃翠深入农村调研发现,很多农户选择油菜品种都很盲目。

“别人说什么好,他们就种什么。但实际上并不适合。”黄桃翠说,云阳种植油菜的区域多为山区,部分土壤是缺硼的红土,对油菜品种的要求较高。

农户因为对油菜品种不够了解,在种植油菜时没有考虑抗病、土壤等因素,最终导致油菜长势不好,产量不高。

找准了问题,黄桃翠决定从优化油菜品种入手,提高油菜产量。她在众多油菜品种中优中选优,指导农户们种植适合当地生长且含油率高的“庆油1号”和“渝油28”两种油菜。

当年,这两种油菜就让当地的油菜产量提高了约20%。之后,在黄桃翠的悉心指导下,农户不再“盲目种”,而是“跟着科技走”,油菜产量稳步提高。

从“没搞头”到“争着学技术”

离重庆中心城区约2小时车程的垫江县,是黄桃翠这几年去得最多的一个区县。她用六年时间,让这里的油菜制种面积从100多亩发展到6000多亩。

“油菜要开花结果,有好产量,首先要有好种子。”黄桃翠说,垫江县是水稻制种的大县,有着较好的制种基础。发展油菜制种,她第一个想到了垫江。

然而,黄桃翠刚到垫江就吃了个“闭门羹”。

“虽然政府很支持,但是农户不理解,不想搞。”黄桃翠说,油菜制种对很多农户来说是个新鲜事物,他们认为做这件事“没搞头”,而且做起来“很复杂、很麻烦”。

倔脾气的黄桃翠没有放弃。她找来100多亩土地开展油菜制种示范,并花钱请当地农民学习油菜制种技术,从事制种作业。

一个冬天下来,参与制种的农民发现,油菜制种技术并不复杂,也不麻烦。更重要的是,油菜制种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油菜种子不仅有市场,而且卖得好。

在涪陵的“两江四岸”,榨菜的原料青菜头今年喜获丰收:共卖了21.8亿元,每吨均价突破1250元,价格涨了71%。

一碟小菜的含“金”量创下历史新高:青菜头丰收已近尾声,但科技特派员范永红却没停下脚步。

3月23日,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榨菜研究中心主任范永红又一头埋进试验田选株定株,继续寻找科技为榨菜赋能的“密码”。

十年一剑开世界之先河

榨菜的原材料为茎瘤芥,俗称青菜头。

范永红与青菜头“结缘”半生,一直在寻觅为其赋能的科技“密码”。

2000年前,种植传统的青菜头有几个“顽疾”:产量和质量较低,抗病力不强,易于退化,且对环境、温度、日照都有一定要求,难以推广种植。

为攻克这些顽疾,范永红提出开展榨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建议,选育出更好的适应不同种植条件的青菜头品种。

这在当时是颇具前瞻性的考量。

范永红与课题组成员风里来雨里去,在试验田中历时10年科研路才取得“真经”。

2000年,以范永红为首的科研团队开世界芥菜类蔬菜杂交的先河,育成第一个榨菜杂交品种“涪杂1号”。

之后,在他的主持下,不断对品种进行改良,相继又育成了9个杂交榨菜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实现川渝榨菜原料植物主栽品种的三次“更新换代”。

至此,榨菜品种有了更宽的适应可能:“涪杂2号”在涪陵当地能在8月20日左右播种,11月中下旬收砍;收砍后可接着种晚熟丰产且抗抽薹力较强的“涪杂8号”。

一年种植两季,既保证了鲜销和加工的需求,也提高了菜农的收益。

“多吃点苦,总会有好的结果”

截至3月5日,涪陵青菜头累计销售162.6万吨,销售收入逾21.8亿元,比去年增加7.6亿元,创历史新高。与之相应的是,菜农人均收人3101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194元。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和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在范永红的记忆中,有攻破瓶颈的兴奋,也有遭遇困难时的彷徨。

一次,他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在试验地忙活,完成所有榨菜株系的杂交工作后,隔离纸袋被一夜狂风吹掉,造成花粉的生物学混杂,夏繁彻底失败。

还有一次,团队顶着30多天的高温酷热,完成了900多个榨菜株系近6000次的人工杂交授粉等工作,但连绵阴雨致植株断尖,30多天努力付诸东流。

“多吃点苦,总会有好的结果。”范永红说,就是因为团队敢吃苦、不怕苦,才破解了科研关卡上的密码。

闲不下来范永红,一直在奔忙。他告诉记者,这几年重点在示范推广榨菜新品种、新技术。

但新事物一时不易被菜农接受,范永红那就带领团队人员分地点、分区域搞示范展示田,身体力行“做给农民看”。

“目前青菜头种植仍然面临品种适应性较弱,抗(耐)病性较差,收砍机械化程度还不高,皮筋含量较高等问题。”范永红说接下来,将继续向遗传育种、虫害防治等“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

破解“三农”难题的第一脚踩在科技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重庆自2004年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每一年都会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走到田间地头。”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科技特派员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在稳产赋能助脱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作出了新贡献。

2020年,重庆市面向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县共选派科技特派员3344名。在疫情来临时,他们通过线上开展技术培训,助力农业春耕生产、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解决销售难题。

同时,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因地因时做好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升科学种养水平。“通过‘一对一’农业科技服务,培育基层技术骨干6327人、培训农民11.85万人次,辐射农户34.81万户,实现全市贫困村服务‘全覆盖’。”

此外,科技特派团队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在深度贫困的万州区龙驹镇,依托科技特派团建设38个科技特派员创新示范园,打造“三峡皇希”等重庆知名品牌。

据了解,今年,重庆将继续坚持把科技特派员作为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已选派2021年市级科技特派员750名,加上各区县科技特派员,今年全市将选派3000余名科技特派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郭发祥 陈竹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