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
“增减”之间做文章——白山市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工程侧记
吉林日报 04-25 16:01:53

四月的白山,林海吐绿,山花烂漫,万物一片生机。

白山市属于高寒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地貌,使得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不足全省1%。因此,白山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农药、化肥“双减半”的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绿色生产体系、防控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让白山成为农药化肥使用无残留、无超标,农业土壤无污染的生态高地,走出一条绿色、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工程、绿色综合防控建设系列攻坚行动,进一步夯实绿色生态底牌,切实推动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建设。

严把“土壤质量关”

扎实农业发展之根

乡村四月闲人少,不负春光抢农时。暖暖的春风,吹得靖宇县三道湖镇向阳村蓝莓田一片生机盎然,一株株蓝莓树经过了冬日风雪的洗礼,如今出落得摇曳多姿。蓝莓种植户张君正在与20多名员工们一起忙活着,松田土,扒果苗。她告诉记者,现在正是给蓝莓“扒苗”的关键时期。

“蓝莓这种果木抗病毒能力强,很少遭受病虫害,农药基本不用,而且现在我们都用生物菌肥和有机肥。”张君表示,自打去年自己承包15亩蓝莓地后,全部施撒有机肥,不仅“地力”有了提升,土壤得到了改善,就连种植的蓝莓果口感也更好了。同时,蓝莓地采用防草布的新型除草方式,摒弃了以往的除草剂,还降低了人工除草的成本。

谁曾想到,蓝莓田边这看似不起眼的黑色塑料布原来竟有此妙用?

“防草布,又叫除草布、抑草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果园种植、蔬菜种植、园林花卉的地面铺设材料,可以有效防止杂草长出,保水、提温、不脏果实,省时省力经济方便。”三道湖镇副镇长李忠军接过话茬,向记者介绍起防草布的诸多好处。

为全面推进农药化肥双减半工作,引导农户广泛使用生物有机肥、防草布等新型农业生产资料,2021年,三道湖镇推广生物肥、有机肥使用量达到1228吨、防草布50吨,农药化肥使用量由2020年的800吨下降至380吨。开展土壤质量监测工作,镇农科站每季度开展一次入田采集土样工作,做好耕地质量变化动态监测,力争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在每公斤62.1克以上。

靖宇县城东面的三道湖镇地处龙岗火山苔原区,土壤湿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是长白山蓝莓黄金生长带的核心区。三道湖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长白山蓝莓产业第一镇”粗具规模。历经12年发展,截至目前,全镇蓝莓、北五味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4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8%,培育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村5个,并获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荣誉称号。2020年,全镇蓝莓单项产出达3800吨,产值突破6840万元,村民切切实实感受到产业振兴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同样是在靖宇,县城西行20公里处的龙泉镇地处龙岗东麓,地势西高东低,使得这里不仅风光秀丽,更是靖宇县着重打造的“北药小镇”。

“我们龙泉镇南阳村,是全国贝母价格的风向标,每年亳州药材市场的贝母价格要由南阳村来定!该村的独特产业及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采用粮食作物与贝母立体种植模式,地上是‘粮仓’,地下是‘银行’”。该镇党委书记郭杰的一番介绍,令记者想探个究竟。

据悉,2020年,向阳村95%的农户种植贝母,种植面积5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3.5%。贝母亩产量600斤,亩产值1.2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35万元。

“土壤质量提升后,贝母的品质也跟着提高了,价格当然也高了很多。”尹广庆是南阳村里的贝母种植大户,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阳村人,他更是扎进了贝母田里,依托贝母种植,全家成功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龙泉镇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不断为绿水青山着色添彩,以“一谷一城”创建为指引,全力推进农药化肥“双减半”工作,有效保护耕地,提升土壤质量,“加减”科学算法,务实绿色生态底牌。

加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种植基地经济作物种植,2020年,龙泉镇共新增18个绿色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1084亩。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和示范合作社,实现保粮食、保民生、保发展的综合目标;

减法——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两年来调减籽粒玉米面积2.1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镇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农药化肥实施了双减半和再减半行动,农药减少了19.5吨,化肥减少1695吨。全镇选配10名农用物资安全员,对各村农药瓶全部回收,回收农药瓶2373公斤,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也提高了他们的工资收入。以凭借购买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发票领取补贴的方式,引导施用有机肥1.4万吨,改善耕地5667亩。通过推广有机菌肥和农家肥,消除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一倍以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地资源,让百姓都能吃上“良心药”“放心粮”。

按规划,到2023年,白山市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将达到每公斤52.1克,达到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一2016第一级标准。全市规模化种植基地土壤质量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以上标准;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65%,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盯紧“产品质量关”

筑牢农业发展之基

“这里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做有机农业。”作为多年的业务合作伙伴,哈尔滨高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白山地区经理吴起算是白山的“老朋友”了。这次来江源区榆木桥子村巾帼丰专业合作社,主要是查看培植有机草莓土壤情况,并做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的调研。

据介绍,哈尔滨高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外贸企业。产品从速冻浆果扩大到速冻水果、速冻蔬菜、速冻食用菌等多个品类,尤其是速冻草莓、树莓,出口量在全国连续10年位列前茅。其产品80%以上出口30多个国家,客户包括法国达能、意大利费列罗等世界知名企业。

“我们主要做加工、出口,对草莓品质要求极高,当然对农残的检测也是十分严格的。”吴起表示,之所以选择和巾帼丰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看重的就是这里的有机草莓质量好、品质高。

据江源区巾帼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申红艳介绍,今年,是她们和高泰公司合作的第6个年头。她们合作社已经发展草莓、树莓、沙棘、甜玉米、毛豆等有机作物近2000亩,2020年光草莓就出产700多吨,全部由这家公司包销。

“今年除了草莓外,公司还打算发展种植一些有机毛豆。”吴起说,为适应市场环境、保护土壤,今年公司打算继续和巾帼丰合作,改种有机毛豆,通过“换种”的方式,继续提升土壤质量,有效保证有机蔬果品质。

一场春雨过后,临江市闹枝镇的田野油黑而纯净。

现任该镇镇长的英秀柱在任黑松村党支部书记时,牵头建起了黑松富民冷冻食品厂,给村里引进了甜玉米种植、冷冻项目。村里成立了以村干部和党员为主的甜玉米生产协会,形成了“支部+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甜玉米产业化经营模式,注册的“双收”牌冷冻甜冻玉米,获得国家质量认证“无公害”产品。

“现在我们改施生物质菌肥,种植的玉米口感更好了。”英秀柱说,他们村里有1000多亩甜玉米不够卖,近两年,又在浑江区红土崖镇那边发展了2000多亩,去年生产的“冷鲜玉米”达600万棒,不仅深受省内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还远销江苏、上海、山东等地。

“玉米的秸秆我们选择‘还田’,继续滋养土地。”英秀柱说,在保障冷鲜玉米有机品质的同时,秸秆的处理也尤为重要,如何保护好土壤质量更为关键。

围绕“一谷一城”建设,临江市呈现了产业结构“新”、发展模式“绿”的特点。

规划到2023年,白山市以人参、中药材、食用菌、蓝莓、山野菜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品种全部建立地方标准,粮经菜比例稳定在5:4:1,全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100%;标准化种植基地内生产的农特产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以上标准,全部推行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制度,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优化“服务质量关”

提升农业发展之效

春风吹拂,阳光和煦,浑江区红土崖镇六道岔村,漫山遍野的红松林随风摇曳,榛子树枝刚冒新芽尖儿,甚是喜人。在一片平坦的田地里,员工们正在低头忙着嫁接红松幼苗。

“一个松塔就能卖七八元,今年还得扩大面积!”操着山东口音66岁的李清树老汉是白山市广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谈到红松的种植情况,满脸堆笑。

“这老山坡地也不打粮,多亏有了党的好政策,退耕还林种上了红松和大榛子。”李清树还说,传统的红松品种结塔周期长,见效慢,利用新技术实行母树嫁接,五六年就能结塔卖钱。

发展好一个种植业,靠一家一户是不够的,需要集体的智慧来抱团取暖。白山市广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通过资金、人才、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机制,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该合作社于2016年9月由徐敏华、李连刚、刘贵军、唐军田、辛文斌等种植大户牵头成立,主要从事红松嫁接、地产中草药、林下参、菌类、山野菜、榛子的培育与销售的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成员已达100多户,达到规模化生产的已有65户。

合作社理事长徐敏华带头于2015年开始进行红松嫁接,经多年的实践推广,红松嫁接已粗具规模,面积达3000多亩;榛子种植面积达500多亩,其中林下参、五味子、轮叶党参、赤芍、百合、蒲公英等地产中草药种植面积达800余亩。

“合作社骨干都被拉进了区里建的一个微信大群里,这里有很多农林技术领导、专家,这里经常举办经济作物讲座,遇到难事儿随时请教,有问必答!”六道岔村书记孙成国还介绍道,为了产业更好发展,镇村党组织经常带领合作社负责人到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学习考察,向上帮助争取项目启动资金和生物菌肥价格补贴。

“下一步,村党支部还要帮助上马初加工设备,提升一下产品附加值,让百姓多得些实惠。”谈及未来发展,孙成国信心满满。

“今年,红松塔预期收益270万元左右,大榛子预期收益也有将近120万元。”李清树不禁喜笑颜开。“咱这‘小弯沟’,马上就要变成‘小金沟’了。”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腰包,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年,浑江区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带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农业服务新模式。围绕解决农民老龄化、农地碎片化、农业低效化等突出问题,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载体,全面集聚生产要素,搭建村级为农服务平台,做好以地增收文章。并且成立村集体联合创建公司,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成立白山市绿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北新京源药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白山市茂泽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中草药种植及种苗繁育示范基地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开展合作,将以往零散农户中草药种植的个体经营模式向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团队品牌化经营模式转变,达到公司获利,村集体增收,农民受益的“三赢”模式。

汗水见证付出,努力终有收获。自2019年以来,白山市连续两年开展农药化肥双减半和再减半行动,2019年施用量较2018年分别下降54.7%和59.3%,2020年较上年又下降52.66%和54.93%。通过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农家肥,减施化肥,杜绝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等“一增一减一杜绝”举措,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达到50.25克,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开展农业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绿色生产体系、防控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目的是让白山市成为农药化肥使用无残留、无超标,农业土壤无污染的生态高地,进而走出一条绿色、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最终把白山市建设成为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谈及绿色产业的发展,白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范传福思路清晰。

“谷”是底色、是基础,是转型的优势和潜力;“城”是产业、是平台,是振兴的支撑和引擎。如今,白山市以“绿色”为底色,以“生态”为基础,让青山深处见新绿,一幅“谷中有城、城在谷中,谷城联动、相得益彰”的优美画卷正徐徐舒展开来。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