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重庆沙坪坝:打开文旅融合发展密码
城乡统筹发展网 01-15 09:39:07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李文萍 王际平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远战略,中央明确设计2020年、2035年、2050年的发展路径图和阶段规划,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

如何在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中,找到合适本土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

▲ 凤凰花海花开景美醉游人。唐鸿姿 摄

近年来,重庆沙坪坝区高位推动、顶层设计,结合丰富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深厚的农业基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统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重点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以及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等硬仗,形成以文旅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样板和示范。

▲ 颐麓欢歌生态园

以文塑旅,深化供给侧改革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土地撂荒日趋加重,生产效益持续低下,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村庄沦为“空心村”“空壳村”。

与此同时,随着都市压力的剧增,人们也开始渴望返璞归真,向往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乡村休闲度假游的需求与日俱增。

一端是农村各种发展难题亟待解决,一端是乡村休闲度假需求不断增长。如何找到突破点?

“以文塑旅、农文融合是最有效的破解之道。”沙坪坝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第六产业”,跟健康养生、休闲娱乐、文艺创造、工艺品发展等很好衔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乡村度假需求,还可以有效延长产业链,形成乡村发展新的增长点。

作为重庆市的科教文卫中心,沙坪坝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遗留下磁器口古镇、白公馆、渣滓洞等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川渝茶马古道为代表的石院村传统商贸文化遗址,还有以普照寺、云峰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遗址等,以及得天独厚的乡村文化、非遗资源、古村落文化等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沙坪坝文化旅游的顶层设计,还体现在跟“农”的融合。全区多次出台关于休闲农业、三产融合、农业资金管理、农业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重点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 七彩祥耘开心农场

经过多年发展,沙坪坝乡村文化旅游的格局已初具雏形——

一是,歌乐山森林公园→颐麓欢歌生态园→海石公园 →七彩祥耘开心农场→太寺垭森林公园→荷塘悦色→普迪生态农业园→永宁生态园生态乐园之旅。

二是,红岭溪谷休闲生态农业园→彩月农业休闲观光园→凤凰花海原乡风情之旅。

三是,“远山有窑”创意工作室→“萤火谷”文创农场→缙泉烧·陶瓷文创基地→镜蓝染蓝染工艺特色中心→文化大院→山明竹隐→石头花园乡村体验之旅。

每逢春光,颐麓欢歌生态园赏花节开幕,人们不仅能看到迎春绽放的桃花、梨花、李花、油菜花等,还可以领略诸如“汉服巡游、汉服快闪、汉服游园、创意市集、国风艺秀”为特色主题的传统文化。每逢夏日,在永宁寺村荷塘悦色景区,游客不但可以观赏到娇艳美丽的荷花,还能看到充满艺术气息的荷文化标语标牌,体验荷文化和慢文化带来的无穷乐趣。

一个个迥然不同的农文旅项目落户在沙坪坝,沙坪坝逐渐成为主城的“文化栖息地”和“世外桃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日渐明晰,各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的配套政策逐步细化,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 荷塘悦色

改革为径,激活发展源动力

如果说旅游是兴村富民的“新动能”,那么“三变”改革则是撬动乡村旅游的“变速器”。

走进七彩祥耘开心农场,人们可以了解蓑衣、斗笠、石磨等农具,学习农业科普知识,还可以体验耕地等农事活动。开心农场成功打造的背后是流转了土地500余亩,引导近50户农民搞起了农家乐、特色餐饮、停车场等经营项目,带动当地427户家庭增收创收。

这是沙坪坝“三变”改革的一个剪影。全区围绕三条景点路线,探索将农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农业载体、人文景观、特色休闲小品等资源,以集体建设用地、废弃学校和企业、农民宅基地、农民林权地等资源资产、以及资金(财政资金股权改革)入股到乡村旅游项目中,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面激活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

在中梁镇,村民将土地流转出来发展规模农业,引进新型市场主体,发展股份合作社、股份发展联盟等模式,形成浩瀚园林、荷塘悦色、花田筑梦、蓝香缘、普迪农业等农业综合体,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由单一的农家乐、采摘园模式,向融合化、品质化的农耕文化体验园、主题文化农庄、度假村寨聚落、民俗风情大院等方向升级。

不仅如此,每年中梁镇还会举办花卉观赏、水果采摘、美食品鉴、农民丰收节等各式各样的节会活动,同时将乡土文艺表演、传统工艺体验、乡村特色餐宿和创意定制农业全面融入旅游服务,促进文化、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三变”改革以来,丰文街道三河村通过对集体资源、资产等进行清产核资,确权确股,把村民变成了股东,并组建舜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经营。全村以文创项目为着力点,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形成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体验、文化创意产业协同推进、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村民罗文淑怎么也想不到,自从村里发展旅游后,好事会“从天而降”。家中闲置多年的猪圈屋居然被舜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租过来,改建成了古朴、有格调的书屋和咖啡屋,有效地增加了她的资产性收入。

改革为径,旅游为魂。沙坪坝区正通过改革创新,让农村的风俗、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串珠成线打造农文旅精品旅游路线,让乡村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 三河村文化大院

撬动乡土,变现美丽生产力

“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文旅融合。”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乡村旅游最鲜活的载体。

为此,实现从闲置资源资产、人居环境向文创旅游产品的转变是沙坪坝区探索乡村旅游的着力点。

丰文街道以三河村为核心,在“民丰物阜,通文达礼”的理念引领下,按照“文旅新城,和美之街”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大美三河,打造了文化大院、缙泉烧、楠之林雪生态园、远山有窑、远山茶社、萤火谷农场等多项文创项目,走出了一条艺术、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远山有窑”是三河村农文旅融合的起点。当地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座土窑改建成休闲体验土陶技艺的复合空间,所有材料就地取材,旧物利用,为“土窑”增添了神秘的艺术气质。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土窑制作与休闲娱乐,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材料与建筑美学有效融合的视觉体验。

“远山有窑”开放后,很快成为大学城附近的人气地标,吸引了大批游客。随后,关于艺术、乡村和旅游的融合不断复制——

“文化大院”是基于拆迁废弃的宅基地改造而成,以“远山有源”为主题,其设计遵循主题故事化、故事情景化和艺术乡土化等,分三河之源、发展之源、民俗之源、劳作之源等多个板块呈现三河村、丰文街道及沙坪坝的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内容;“缙泉烧”以复兴历史窑口,挖掘地方名特,用陶瓷为载体,传播巴渝文化为己任,用创新的思维将城市文化、历史名特与陶瓷结合,开创极具特色的陶瓷文创产业;萤火谷农场用活菌和益生菌衍生成的酵素,为萤火虫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自然生态以及生态农业劳动主题”研学营地;“楠之林雪”发展生态蔬菜、水果的采摘,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基地……

据沙坪坝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河村已有15个文创产业、4个农旅产业、6个配套产业。近年来,全村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200万元。

与经济同样蜕变的还有人居环境。为了将美丽进行到底,三河村坚持以村庄规划引领环境整治,配齐花园绿地、垃圾收运、污水治理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改水、改厕、改厨;立足“清洁、秩序、美化”目标,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绿化美化家园,规范改造圈舍、柴棚,不见生活垃圾、白色垃圾、建筑垃圾,让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变成村里的新风景。

在中梁镇,这种变化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中梁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中梁·都市村庄”。“农房改造”工程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墙面用石块装饰,屋顶用上崭新的木料,房前屋后布置花坛,青山绿水,彩色大道环绕,村庄呈现出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风貌。

随着乡村旅游不断推进,在沙坪坝,像这样变美的村庄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文明乡风达到新高度。

深化供给侧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推进乡村美丽宜居,沙坪坝促进文化、旅游和农业相互融合,补足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诸多欠账,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新的增长点。

下一步,沙坪坝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将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重庆市沙坪坝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统筹全局与一域,统筹当下与长远,统筹发展与安全,一体助推全区“长架子、长肌肉、长模样”,促进沙坪坝城乡融合,在保持增速中调优结构,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助推沙坪坝“图新、图变、图强”,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加快推动歌乐山·磁器口国家 5A 级景区创建,联动红岩联线持续打造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 IP,系统升级“千年磁器口·时代新磁场”古镇名片,精心绣出“远山有邀”诗意田园,持续推进重庆文旅城、融汇温泉城等提档升级,推动红色游、古镇游、乡村游、都市游全域融合、深度融合,打造“让游客慢得下来、静得下来、住得下来的”都市旅游目的地。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