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发挥以工代赈“造血式扶助”功效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人民日报客户端 08-19 09:09:52

曾长青

近年来,四川省北川县坝底乡紧紧围绕四川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397万元,扩建宽5.5米、长3.07公里产业道路,带动农村群众务工增收8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区域农特产品开发价值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保障项目建设进度

为防止轻管理、轻建设、轻赈济的现象发生,坚决守好“赈”的初心,坝底乡成立乡、村两级以工代赈项目领导小组,坪山村召开村民大会,选举成立项目理事会,建立项目后期管护制度和管理队伍,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对项目适度调试、全程监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着眼长远,做到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把措施研究得更深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阶段性工作任务,制定《群众务工组织方案》、《群众务工技能培训方案》等,坚持规范化管理原则,确保项目建设进度有序,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不断强化服务保障,激发项目建设活力

坝底乡党委书记杨桓宇说:“我们不仅要把项目做好,还要让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不落一人。”

坝底乡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登记造册动态管理,坚持“适时录入、定期更新,形成数据动态化管理工作格局”,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以村为单位,摸清有务工意愿、条件适合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群众底数,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劳务人员台账》,保证务工供需无缝隙对接。

北川县发改局、坝底乡以工代赈项目领导小组、坪山村项目理事会多次线上线下宣传相关政策,号召引导附近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始终坚持“量才用人、人岗适配、尊重意愿”原则,共登记劳动力52人。为最大程度上让务工群众掌握施工技术,确保工程质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期8天的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

完善区域综合网络 实现就近务工增收

年过半百的熊元春提起他在家门口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就喜不自禁:“疫情以后外出务工就难了,现在在家门口修路盖板,每天300元,比在外面挣得多,还可以照顾家里,这么好的事以前我哪能找到,这个项目落到这里,我是真开心啊!”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打通了我们的致富路,我们的产业与山岔沟村的旅游业能够串联起来,来当地收购农产品的企业也多起来了”,坪山村支部书记刘洪说道。

坝底乡坪山村地处青片河畔,以高山蔬菜和生态养殖为特色产业,但苦于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产业规模一直未有提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通过招商引资,组建美源、康之源等家庭农场,引进云上鲜农业公司,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的多方协作,实现产业联动、企业盈利、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坝底乡区域产业综合网络,形成多村串联,打通多方产业通道,初步实现“项目-产业-文旅”链式闭环,人居环境得到美化,全乡经济发展多处开花,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抓严抓实监督管理 实现项目平稳落地

坝底乡以工代赈专项小组定期研究项目质量工作,分管领导全程参与项目质量监督工作,与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对项目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全覆盖检查,发现问题报之有因、收之有应、改之有效,做到项目督查经常化、制度化、严格化,确保项目按质按量按时有序推进。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加强公示监督,把项目建设的施工计划、劳务报酬发放、机械租赁情况等内容进行公示。监督小组严格执行组织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要求,及时足额把劳务报酬发放给务工群众,使当地群众思路从“给老板干活”转变为“为自己做事”,发挥群众智慧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激发项目建设活力。

“用人工,则贫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赈,莫便於斯;用机器,则夺小民之利矣。”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以来坝底乡坚持领导筑牢、干部帮实、群众苦干,吸纳本地劳动力,实现农民就业增收、基础设施优化、区域产业发展,不仅成为解决群众困难的“及时雨”,更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