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提速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实现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相关市级部门负责人谈高质量干好市委“一号工程”③
重庆日报 02-01 09:24:07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 张 莎 龙丹梅 吴 刚 郑三波 杨永芹

嘉宾:

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 许仁安

重庆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学锋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米本家

重庆高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滕英明

1月28日召开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以下简称“推进大会”)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实现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要提速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国际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多元化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建立可持续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

成渝互联互通,基础必须先行。如何抓紧谋划推进一批引领性、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强大支撑?1月31日,重庆日报邀请相关市级部门负责人参加“重报圆桌会”,看看他们如何谋划推进。

促新开、抓在建、强储备,统筹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速提质提效

基础设施是唱好“双城记”的重要支撑。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米本家表示,按照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要求,市发展改革委将从三个方面来推动基础设施能级大幅提升。

首先,正在建设的项目要加快建设,年内计划开工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一是综合交通,新开工渝宜高速铁路、重庆站改造、成渝高速公路原路加宽等项目,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重庆至昆明、西安至重庆等高速铁路,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重庆至赤水至叙永高速公路等项目,完工江津至泸州北线等高速公路。二是城市交通,新开工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市郊铁路中心城区至永川线、宝山大桥、鹿角隧道等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5号线、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白市驿隧道等项目,完工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南段、18号线等项目。三是能源电力,新开工合川双槐电厂三期、哈密至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丰都栗子湾、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中石化和中石油页岩气开采等项目。四是水利设施,全面开工藻渡、向阳大型水库等项目,加快建设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跳磴水库以及防洪护岸等工程。

其次,要前瞻性谋划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前作好储备,条件成熟马上就开工,切实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我市将做好国家各类政策和资金的对接争取和承接准备,适时开展“十五五”重大项目谋划研究。系统开展渝贵高铁等出渝大通道谋划,藏电入渝、西北电入渝、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研究论证,应急物资储备等重大设施的策划生成。年度中,我市还将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完善补充一批建设需求迫切的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期开展前期研究。

“同时,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抓手带动提升基础设施能级,强化要素配置、优化管理手段是关键。这些方面,我们也作了一些安排。”米本家介绍,比如我市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项目库和资金池、资源要素池、资产池的“一库三池”统筹匹配。一是多渠道统筹资金保障,加强市级政府投资统筹,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中央资金争取力度,协调强化政策性金融资源投入。二是创新推广投融资模式,积极推广PPP、TOD等投融资模式,更好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三是积极盘活市级存量资产,加快推动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REITs上市发行,形成良性循环。四是强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投资领域数字化变革,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着力推动成渝地区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4个“1小时交通圈”

交通是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许仁安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这个目标,全市交通系统始终坚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着力推动成渝地区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加快形成4个“1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做好先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当好先锋。

4个“1小时交通圈”即着力构建成渝双核超大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地区相邻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

许仁安表示,要推动成渝地区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今后我市交通部门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发力——

一是着眼“四网融合”,共建轨道上的经济圈。提速构建“米”字型高铁网,促进高铁与干线铁路等融合发展,更好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加快实现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持续提升双核发展能级。

二是着眼加密加宽,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网络。我市将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推动毗邻地区公路互联互通,推动川渝联动发展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三是着眼协同联动,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以重庆港为核心,泸州及宜宾港等为骨干,构建现代化航道体系和港口集群。

四是着眼链接国际,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川渝两省市交通部门将合力打造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实现“市内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格局。

五是着眼品质出行,提升运输管理能力水平。我市将积极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构建便捷舒适、优质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今年我市将积极完善川渝共建、联合执法、川渝通办等合作机制,巩固完善跨省公交、同城公交开行成果,优化公交轨道“1小时内”免费换乘等优惠政策,深化交旅、交邮等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数字交通、绿色交通,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推动高速路网“加密”、航道体系“提质”、交通运输“减碳”、运行管理“增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建设三年以来,在川渝两地政企紧密联手、协同发力下,川渝两省市间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通道已达20条,其中成渝双核间直连高速大通道4条,车流量、货运量持续攀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重庆高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滕英明表示,重庆高速集团作为全市交通建设的主力军,理应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上争当先锋,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

一是推动高速路网“加密”。加快推进成渝改扩建、垫丰武、梁平至开江、万州至达州等项目,积极跟进渝遂改扩建、永川至自贡、渝北经长寿至邻水等新项目,努力提升两大都市圈城市集群互联互通水平。

二是推动航道体系“提质”。健全完善以长江干线为主通道、重要支流为骨架的航道网络,加快推进利泽航运枢纽、双江航电枢纽、白马航电枢纽、渠江航道整治工程等一批水运项目,共同提升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服务水平,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运一体化发展。

三是推动交通运输“减碳”。以“成渝电走廊暨换电重卡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探索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成渝新能源物流干线,努力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交通物流体系。

四是推动运行管理“增智”。在智慧高速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与蜀道集团联合打造成渝扩能智慧高速,形成标准一致,管理协同和服务一体的省际智行走廊,努力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区域性智慧高速公路网。

加快建立可持续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水利支撑

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离不开建立可持续的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对此,重庆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锋表示,重庆水利系统将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涉水任务作为“一号工程”,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统筹水灾害防御、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功能,大力实施“一核两网·百库千川”水利行动和水利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建立以现代化重庆水网为基础的可持续现代水利工程体系。

具体将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重庆水网,着力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主城都市区水网“南北并行”,即在长江以北以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长征渠为双主轴,长江以南以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骨干。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水网依托重庆中部片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城口水塔”和“开州水塔”为双源,逐步形成以水库为主、江河提水工程为辅的“双源联动”水资源配置网络。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水网以平邑水库等为重要节点,构建互联共济的组团式、区域性水资源配置网络。

二是加快实施防洪提升行动,通过持续开展江河治理、加快完善防洪非工程体系、强化水库群联合调度着力提高治水防洪保安能力。以流域为单元,结合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系统推进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治理,力争中心城区防洪能力全面达到100年一遇标准。

三是加快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着力提升水利服务均等化水平。我市水利系统将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加大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畅通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的目标,我市将坚持“建大、并中、减小”原则,构建“水源统筹、水量保障、水质安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

四是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着力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体将通过构筑水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来实现。通过科学实施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建立健全生态流量监测及预警机制,大力推进水美乡村试点建设,持续开展三峡库区综合治理和消落区保护修复等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需求。

专家解读>>>

把基础设施“关键变量”变成“核心增量”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彭劲松

干好“一号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动力源,又是新的增长点。重庆实现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关键在于要以全球眼光、未来视角统筹谋划,切实增强基础设施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的吸附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需要看到,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圈、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高密度、高效能的特征显著。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内陆,虽然具有一定的区位资源优势,市场辐射半径长、回旋空间也大,但发展起步晚、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能级不够高,未来跃升空间还很大。

因此,要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渝就要把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摆在更突出位置,让“潜力股”变成“绩优股”,把这个“关键变量”变成“核心增量”——

交通枢纽瞄准“国际性”。要着力打造“轨道上的经济圈”,轨道交通建设可按照“引领市内循环、支撑区域、国内循环、推动泛欧泛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思路来布局,加密市内轨道网,加快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加强高效、智能化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建设。

增强航空枢纽能力,争取国家加大对重庆空域、航线和时刻等资源配置支持,加快推进重庆第二国际机场建设,早日形成成渝地区“一圈多场”世界级机场群。构建重庆与欧洲、南亚、东南亚等国际机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空中版“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

充分挖掘长江黄金水道潜力,推进长江中上游干流及主要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尽早规划建设三峡第二船闸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以及联络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地区的沿江货运铁路。

信息网络提升“现代性”。优先安排双城经济圈高速光网、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化信息枢纽功能。支持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上升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并逐步联通“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国际数据通道,将重庆打造成全球数据安全存储与处理中枢。同时,在重庆等地先行开展未来网络组网示范工程,提升网络风险防御能力。

能源保障注重“多元化”。结合双城经济圈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对能源的需求,推动长久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鼓励大数据中心、工业园区、5G基站等终端用户,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项目示范。

水利工程增强“可持续性”。推进建成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和观景口、金佛山水库等一批重大生态水利工程,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供水安全保障和战略储备能力。完善市域河湖水系格局,全面改善河湖水质,打造水清岸绿、生态宜人的滨水开放空间。

(重庆日报记者唐琴整理)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