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重庆·台湾周”这15年
重庆日报客户端 09-11 17:21:13

今年,“重庆·台湾周”15岁了。

回首2009年5月由国务院台办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重庆·台湾周”,渝台交流的盛况仿佛还在昨天。

正是因为这项品牌活动,打开了又一扇两岸交流合作之窗,充分展现了两岸血浓于水的情谊。

15年来,“重庆·台湾周”搭建起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渝台交流平台,为推动渝台经贸交流合作、增进同胞亲情福祉、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发挥了积极而又独特的重要作用,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已成为两岸重要的综合性交流平台和渝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透过这扇窗口,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台企台商跨海而来,在重庆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扎根重庆,创业就业成就自己。渝台合作的新篇章正在开启……

紧贴时代脉搏,凸显时代主题

“重庆·台湾周”自2009年举办以来,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紧贴时代发展背景脉络,确定了丰富多彩、重点突出的活动主题。

2009年主题:交流 合作 发展 双赢

2017年主题:扩大两岸交流合作 实现渝台互惠互利

2023年主题:共享新机遇 共谋新发展

细数历年来的主题,不难发现,紧贴时代脉搏,凸显时代主题一直是“重庆·台湾周”的主旋律。

早期,以促进两岸交流、深化渝台合作为目标,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找寻先辈足迹,追忆抗战历史为基础,推开了渝台交流交往大门;中期,紧扣“一带一路”和重庆发展战略,以经济合作为重点,以互利互惠、共创共享为纽带,大力吸引台资台商来渝投资发展;近年来,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导向,突出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理念,发挥重庆体制、区位、生态、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了“重庆·台湾周”顺应时代大势、推动渝台融合发展的品牌特色。

黄光志是重庆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上个世纪末,黄光志的父亲只身来到重庆,创立了台湾年代厨卫,以制造销售燃气具起家。2003年,黄光志来到重庆子承父业,一晃已有20年了。

“我参加过多届‘重庆·台湾周’的活动,能够明显感觉到,‘重庆·台湾周’的主题是顺应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重庆·台湾周’一直能够吸引越来越多台商台企参与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光志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近年来,“重庆·台湾周”活动吸引了不少台湾青年,为两岸青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来到重庆20年,黄光志不仅亲身感受到企业的迅猛发展,也目睹了重庆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生活方式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完善,一栋栋高楼接连拔起,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黄光志将家安在了重庆,每年有超过300天的时间生活在大陆,两个孩子也都在重庆上了学。

参与广泛,备受关注

累计邀请岛内知名人士70余名;累计吸引超过1.4万名两岸各界嘉宾以不同形式参加;促成渝台两地116个基层组织缔结友好;组织4000余名台湾青少年参与交流。

透过这组数据不难看出,“重庆·台湾周”在两岸的影响力。

通过深化基层交流、推动经贸合作、增进人文交往,“重庆·台湾周”更引发了广泛的辐射效应,从渝台交流互往拓展到党际、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先后邀请了吴伯雄、吴敦义、江丙坤、林丰正、蒋孝严、曾永权、黄敏惠、郁慕明、吴成典等岛内知名人士和电电公会、工业总会等岛内重要工商团体来渝交流访问,搭建了两岸各界交往的互动平台。

同时,大力开展海峡两岸岳飞文化夏令营、少数民族文化交流、“龙耀宝岛”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持续举办两岸青少年成渝双城研学营、智博会青少年专利孵化展、渝台青少年体育交流等“教育”交流品牌活动;深化“魅力重庆·壮丽三峡——渝台基层交流”、两岸婚姻家庭川渝行等“基层”交流品牌活动;组织开展两岸融合发展(重庆)论坛等“学术”交流品牌活动,加强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建设,促进渝台交流活动社会化、基层化、民间化,持续巩固拓展渝台交流热络局面。

热络的交流局面也为重庆赢得了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台商将目光投向山城。

一个人需要多久才会爱上重庆?

对台商周建福而言,大概是3个月时间。

“从把重庆纳入投资地,到最后真正签署投资协议,中间只有3个月时间。”2010年,台晶(重庆)电子有限公司落户重庆,该公司总经理周建福也随着企业一起来到了这座充满了无限生机的城市。

和所有选择重庆的台商一样,在周建福看来,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在这里交汇,重庆在“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广袤的大陆西部地区蕴含无限商机。

也正如周建福所预想的一样,在重庆的这些年,台晶电子发展势头迅猛,综合盈利年涨幅均在23%左右,也成为该领域在全球的“领头羊”。

成果丰硕,助推发展

从2009年的第一届“重庆·台湾周”至今,连续14届,李文勋没有落下一场。

这位1989年到重庆考察后,就投资160万美元建了一座热水器厂的台商,是最早到重庆投资的台商之一,也是“重庆·台湾周”的见证者、亲历者。

30多年来,李文勋不仅努力经营企业,还通过“重庆·台湾周”这样的活动,积极参与推动台资企业在重庆迅速聚集,将深沉的感情倾注在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

“‘重庆·台湾周’举办了14届,始终致力于促进渝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如今两地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共同利益的基础更加牢固了。”李文勋表示。

据统计,14届活动,累计签约项目179个,签约金额约1400亿元人民币,涵盖电子信息及软件研发、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众多知名台企来渝投资发展,形成“整机+零部件”一体化加工贸易格局,为助推我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2年,在渝台企累计数突破2000家,渝台贸易额达到625.1亿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全市集聚笔电配套企业860余家,其中台资企业160余家,占比达18.6%,构建起符合内陆特点的外向型产业经济,成为了以台资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

重庆笔电年产量7411.2万台,占全球比重约39%,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出口5545.3万台,货值1774.7亿元,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33.8%,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市委台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渝台大交流格局已经逐步形成,接下来将持续深化基层交流、经贸合作、人文交往,聚力打造两岸交流新高地、台资西移集聚地、台胞筑梦向往地,奋力推动全市对台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更好以一域服务全局,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重庆贡献。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