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巴渝处处添新绿
重庆日报 03-12 08:54:57

核心提示

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连日来,全市各区县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干部群众抢抓春季造林大好时机,植树造林。

近年来,围绕美丽重庆建设,重庆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强化森林抚育、培育、经营,建设美丽林区、美丽森林。几年过去了,曾经的荒土坡、疏林地变化如何?重庆日报记者对我市多个植树点进行了回访。

▲3月10日,江北区铁山坪,觅香湖湖畔的松树林被穿插进了大量不同树种。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江北区铁山坪觅香湖改造1000余亩林相

遏制松树“癌症”,让森林内部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初春,江北区铁山坪觅香湖,石板路从森林中蜿蜒穿过,道路两旁,不同种类的植物高低错落,形成层次分明的森林群落。“目之所及,远近高低皆是一丛丛新绿,这几年,觅香湖周边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好。”3月9日,周六,家住铁山坪公园附近的市民戴嘉嘉正沿着石板路拍照游玩,享受明媚春光。

占地面积约200亩的觅香湖,地处铁山坪森林公园核心区域。过去,沿湖周围分布着成片马尾松林,因为林相单一,森林抗病能力不高,时常遭受松材线虫等病害侵扰。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树木一旦感染,最快40天就会死亡,3至5年整片松林会被摧毁。”江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业科科长董秘说,过去这片林子几乎每年都有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为了遏制病情蔓延,他们会第一时间组织工人将疫木砍掉,再进行焚烧。渐渐地,砍伐的松木越来越多,森林林分郁闭度降低,部分林冠层还形成了较大的林窗,成为一片疏林地。

▲3月10日,江北区铁山坪,林场工作人员在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防火道上巡查。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如何修复这片受损森林?经过反复调研,铁山坪启动了觅香湖森林生态修复项目,在觅香湖区域实施林相改造,持续优化林分结构。

什么是林分林相优化?董秘说,通俗理解就是通过科学规划、搭配森林的构成树种,进一步优化提升森林外观,“这不仅有利于树林形成错落有致、四季各异的优美景观,还能让森林内部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

很快,近百名林业工人陆续进场,砍伐清除病死木、低质低效纯松林,通过补植套种优良珍贵乡土树种和枫香等彩叶树种,将原有马尾松低效残次林逐步改造成针阔或阔叶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

“整个觅香湖片区实施了1000余亩林相改造,形成‘上中下’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林相结构。”董秘说,上层乔木层以松、杉为主,补种木荷、小叶桢楠、含笑等防火阔叶,混搭水杉、广玉兰、蓝花楹等观赏阔叶;中间灌木层栽种了山茶球、冷水花、多彩春鹃、夏鹃等植物;下层种植苔藓、兰草等地被植物,大幅提升了觅香湖四周的森林覆盖率和郁闭度。

“林相改造后,觅香湖片区几乎没再发生大规模病虫害,林子长势越来越好,景色也越来越美。”护林员冉隆荣亲眼见证了这片森林的改变,50岁出头的他在铁山坪干了十多年,一人管护着十几万平方米森林。植树节临近,他也越发忙碌起来,查看树木长势、病虫害情况,开展林地补植补造……每天都要徒步走10多公里山路。

▲3月10日,江北区铁山坪,市民在觅香湖湖畔玩耍。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围绕觅香湖森林生态修复,铁山坪公园还将林相改造纳入江北区“百园城区”建设中,带动城市品质提升。通过治漏、清漂、养殖水生植物和鱼类等措施,觅香湖湿地生态持续向好,水体面积增加至3300平方米,为周边森林构建了一道天然防火隔离带。同时,他们还在林间依地形地势,铺设了1.6公里的生态防火步道,步道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为市民、游客共享的城市绿意空间。

董秘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将把生态保护修复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相结合,兼顾美化、香化等森林品质提升,将景观打造融入营造林、林相改造等工作中,让觅香湖区域呈现“春花秋黄、夏荫冬绿”的别样美景。

长寿经开区在园区密植5000亩碳汇林

每年可抵消4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挖坑时,穴径要比苗根大一些,定苗后记得反复踩实土壤。”3月11日,长寿经开区佐能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人金龙正组织员工在厂房附近的山坡上开展义务植树。扶苗、培土、围堰、浇水……工人们将一棵棵新苗种进土里,在园区空地上栽下一片新绿。

“我们已连续三年组织员工在园区植树,最初植树的荒坡,如今已成一片幼林。”金龙说。

靠近长江沿线的长寿经开区,是我市三个国家级经开区之一,在45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里,汇集了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等产业集群。“化工行业能耗高,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区里的碳排放大户,节能降耗压力很大。 ”长寿经开区生态环境局污防科科长龙海平说。

早在2021年,园区便探索碳汇林建设,利用园区边角地、空闲地栽种竹林、乔木等固碳率较高的树种,用林业碳汇抵消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

离佐能化工不远的小山包,是长寿经开区建设的第一片碳汇林,200多亩的坡地高低落差大,因为场平成本高,一直没有项目落地,成为园区里的一块闲置土地,且到处是裸露的山石,很不美观。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项目为契机,园区打算将这块地开辟出来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抵消一部分企业的碳排放。

然而,绿化项目刚刚启动,他们就碰上了难题。和园区大部分地块一样,这片山包70%以上都由岩石组成,只有薄薄的一层土壤覆盖,岩石极其坚硬,树根扎不深,栽下的树很难存活。“把岩石挖出来,再种上树苗,我们用最笨的方法在山坡上开辟了一块块义务植树点。”绿化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但洪伟说。

整整一个多月,山坡上机械轰鸣,挖掘机在缓坡上开凿出一个个树坑,工人们用小推车将土壤搬运到各个植树点,回填至土坑中。“为了不破坏坡地上的原生植被,我们一般开挖成点穴式的树坑,树坑直径和深度保持在一米以内,尽量减少开挖面。”但洪伟说。

“最难的是需要人工开挖的地块。”他说,部分地块坡度在35度以上,挖机开不上去,工人们就用炮机将岩石击碎,再挖坑、刨沟,每人每天要挖20多个树坑。

通过土层改造后,土壤增加了肥力和保水性能,山体变得更适宜植物生长。这几年,山上陆续迎来一支支义务植树队伍,营造了小叶榕、枫树、桢楠等十多个树种。通过挖坑填土的办法,园区还在厂房周边、公路沿途开辟了一些退让带、绿化带,栽种了一排排行道树、景观树。

“营林造林不仅美化了园区环境,森林产生的固碳量还能进入碳汇交易市场,帮助企业抵消一部分碳排放。”龙海平说,碳汇交易机制引入后,园区企业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提高了,纷纷组织职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累计参与实施碳汇林改造5000亩。

今年,长寿经开区正着手完善碳核算、碳认证等事项,进一步打通林业碳汇交易渠道,预计园区现有绿地面积每年可抵消4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3月11日,永川区永荣镇,采茶的村民在种有桢楠的茶山上采茶。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永川区探索“茶叶+楠木”模式

楠木行动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3月8日妇女节,永川区永荣镇的茶山上到处都是人:一部分是采茶的村民,他们胸前挂着竹篓,两手不停地采摘刚刚发出的嫩芽;一部分是游客,有的在参观,有的在体验采茶的乐趣。

这座茶山与别处不同:除了蜿蜒成片的茶园,路边、茶园里还种有大量桢楠,“茶叶+楠木”示范基地面积超过1万亩。

镇农服中心负责人黄英说,“茶叶+楠木”不仅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还提高了茶园的颜值、形成了特色,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永荣茶厂便在其中尝到了甜头。该厂负责人田朝树种了40年茶叶,过去因为位置偏僻、名气小,茶叶售价不高,以为他人贴牌为主。

2017年,永川区实施楠木行动,田朝树响应号召在茶园里间种桢楠,结果发现,这种茶林间作模式,能起到让茶叶增产提质的作用。

他说,茶树具有耐酸耐阴喜湿好温的生长特点,在茶园里间种桢楠,可使楠木和茶叶构成二层林冠的生长模式,楠木也可以对茶叶起到遮阴、防冻、抑制杂草的作用,同时避免单一种植的弊端,减少病虫害发生,为茶树带来更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升茶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之后,他又在茶园里间种了桂花、黄栀子、樱花等树种,“桂花、黄栀子的花香能融入茶叶,使茶叶香味更独特、茶园风景更美。”

从2017年开始,田朝树连年扩大茶园规模,现在已达到3000亩。他还对厂房进行了扩建与改造,增加了品茶、体验、餐饮等功能。

▲3月11日,永川区永荣镇,茶山上种有不少的楠木树。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记者采访当天,就有三拨20多个游客,在永荣茶厂体验采茶、炒茶,临走还买了10多斤茶叶。

“我们现在采摘的明前茶,要卖两三千元一斤,比以前增加了10倍以上。”田朝树说,随着游客增多,他的茶叶品牌也有了名气,现在基本上以自有品牌进行销售,在线上购买茶叶的固定客户,占了近一半。

▲3月7日,永川国有林场黄瓜山分场尖山科技示范林,工作人员正在桢楠林间巡查。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茶园里的楠木,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可观财富。”他告诉记者,这3000亩茶园里共种了5万多根桢楠,最早种植的一批已有5米多高。

据了解,永川区自2017年实施楠木行动以来,已培育桢楠轻基质良种苗木600万株,累计免费发放桢楠轻基质营养袋苗400余万株;发展“桢楠+茶叶”基地5万余亩,营造“楠木+杉树”“楠木+竹”“楠木+赤皮青冈”等珍稀树种战略储备林2万亩,预计30年后仅木材价值便可达百亿元。

▲3月6日,江津区大圆洞林场打银店管护点,速生杉生长迅速,茂盛壮观。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

江津区大圆洞国有林场采用良种配良法

杉树成材时间由40年缩短至20年

3月6日,记者在江津区大圆洞国有林场采访时看到,该林场7年前种植的400多亩速生杉,如今已成林。

这片速生杉种植在大圆洞国有林场打银店管护点,海拔900米至1000米之间。

从其地理环境可以看出,这片速生杉的种植和管护条件非常艰苦:从打银店管护点到这片林地,需先开车20分钟到四川省合江县宝龙坪水库大坝,再步行40分钟翻过两个山峰;种植速生杉的两面山坡非常陡峭,行走其间需用砍刀开路。

尽管如此,这片速生杉却长势良好:大多树木都有5至7米高,胸径8至10厘米,少部分种植在槽沟处的树子,因为土层厚,已达到12米高,胸径超过12厘米。一眼望去,整片树林密密匝匝。

▲3月6日,江津区大圆洞林场打银店管护点,速生杉的树干笔直挺立。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

据介绍,该片林场属于国有林场商品林,上世纪70年代初种植了一片本地杉,2016年砍伐,从种植到成材,用了40多年。

“从现在的长势来看,这片速生杉再过两三年可抚育间伐,再用10年就可成材砍伐。”大圆洞国有林场党支部书记罗传松告诉记者,预计这片速生杉从种植到成材只需20年,比之前缩短一半时间。

“这么好的长势,关键在于良种配良法。”他说,这片速生杉的品种是从福建引进的速生杉三代,在此之前,江津柏林、蔡家等地的一些造林大户引进这个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经认真考察论证,国有林场也选择了这个品种。

在种植过程中,国有林场采用了“三埋两踩一提”的科学种植方法。在种植时,他们先取表面土打窝,放下树苗后,埋一层表面土和腐殖层,用脚踩实,再埋一层表面土和腐殖层,再用脚踩实,然后再埋一层表面土和腐殖层,之后提一提树苗。前面的“三埋两踩”可让树苗种稳,后面的“一提”可让树根不弯曲变形,有利于树根发育生长。

▲3月6日,江津区大圆洞林场打银店管护点,护林员杜元楷在进行日常森林巡护工作。见习记者 李雨恒 摄

种下树苗前三年,林场还要对树苗进行抚育管理,每年都要施一次肥、除两次草,每株树苗每年要施半斤肥料。对一些长势不好的树苗,还要采取扩窝、松土、施肥等方式“开小灶”。过了抚育管理期后,护林员要定期不定期巡山,及时清除一些有害的藤蔓植物。

记者看到,这片新种植的林地并不是纯杉林:在速生杉旁边连片种植了70多亩马褂树;间种了美国红杉、楠木、水杉等数千株其他树种;原有的花楸、栎树、湿地松、华山松等优质美观乔木也保留下来。罗传松说,这种垮状混种和间种相结合的方式,可保证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

数读>>>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林地面积7034.6万亩,森林面积6803.7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2.7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06%,活立木积蓄2.74亿立方米。全市共有草地面积37万亩。

■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132.52万亩;累计完成国家储备林国有林入股、集体林流转面积378万亩,完成营林生产建设任务135万亩;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6个、重庆市绿色示范村1901个;全市古树名木2.5万株;全市石漠化土地面积较五年前减少了440.83万亩。

■“十四五”以来,重庆林业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设立“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41个,覆盖35个区县,参与人数达到4407万,栽植苗木18948万株。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