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要闻
双城周刊 | 荔枝道真的只有那一骑红尘吗? 拨开云雾见真容
重庆日报 03-26 10:11:38

▲荔枝道线路图。

▲万州区万梁驿道孙家段。

▲长寿区罗围老街民居。

▲梁平区百步梯摩崖石刻及古道。

▲石柱自治县西沱云梯街。

▲垫江县峰门铺垭口。

▲涪陵区北岩题刻。(本版图片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余年前,风流才子杜牧大笔一挥,写尽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让一条古驿道从此声名鹊起。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之一,唐诗在文人中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自此,古驿道原本的名字开始慢慢淡化,人们说起它时,总爱吟上一句“一骑红尘”,会心一笑。

慢慢地,人们忘了古驿道原本的名字;慢慢地,古驿道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针砭时政时爱用的“注脚”之一。

它,就是重庆境内唯一的古蜀道——荔枝道。

可,荔枝道真的只有那一骑红尘吗?

3月1日,“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四川省剑阁县召开,标志着蜀道考古工作正式开启。

川陕甘渝四省市计划通过系统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综合研究等多方面工作对蜀道进行深入、全面探索。

作为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荔枝道的研究,无疑成为全国专家的目标之一。

拂开历史云雾,三国征战的烽烟、盛唐驿路上的马铃声、大明川流不息的商贾……在专家们对荔枝道的探寻中,齐齐扑面而来。

原来,荔枝道上远不止那点红尘往事——

它,连续贯穿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深谷,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间构成一条“南北捷径”,创下历史时期西南至中原物资运输历时最短纪录,是中国古代西南腹地官方驿道修凿典范,是世界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它,促进了西部陕川甘地区文化传播、技术引入和商贸发展,维系了沿线地区大小聚落长期稳定的繁荣发展,为后世留存了许多内涵深厚、技艺精湛的建筑遗存。

它,连通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的南北向交通,加强了巴文化内部各支系的内部交流,并自东周时期就持续发挥联系巴、蜀、秦、楚等南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往的作用,是中国西南地区“华夏化”的重要通道,是推进大一统国家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见证了中国“统一之路”的发展进程,为“何以中国”留下了文化印记。

行过司马懿的兵跑过张桓侯的马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荔枝道的诞生,无疑也离不开这句话。

可,也就仅止于此了,没有人能真正说清,这条蜿蜒在山间的道路,究竟形成于何时。

路,不知何起,但随着它被越走越宽,值得一书的“故事”也开始慢慢诞生。

当历史的车轮驶向晋朝,史官的笔墨,终于落在了这条古道之上。

千年之后的大唐,这份笔墨,被房玄龄等人载入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之中,延续至今。

“故事”不长,仅寥寥数语。

《晋书》卷一《宣帝纪》载:魏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今陕西安康市西北)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䏰,拔其新(汉)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通篇看来,哪里有“路”?

有,就在被记于“帝”的司马懿的运兵之中。

彼时,司马懿的陆军从安康溯汉水到西乡,走的就是子午道南段,由西乡南下,则是取荔枝道的前身入今天的开州。

由此可见,三国初年这条道路就已存在了。

孤证不立。

别急,清地方志《定远厅志》中,又来了几笔,这几笔,记下了荔枝道原本的名字——“间道”。

据《定远厅志》记载:“汉昭烈取汉中,大兵发葭萌关(在今广元昭化区昭化镇),由广元、宁羌正道入,张桓侯由定远、西乡间道而进”。

这次古道能被载入史册,依旧是因为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文中的“张桓侯”,人们所熟知的三国蜀汉名将张飞。

两次入史,都与征战相关,为何?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这条古道从万源经镇巴至西乡,是古蜀道中比较艰险的一条。也正因此,这条古道在战争时期被使用较多。

鲜翠欲滴的荔枝见证大唐发达驿道系统

有据可考,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三国后的千年间,曾经烽烟弥漫的“间道”再次沉寂在了史书之中,等待着下一个重要人物的到来。

当时间来到大唐,这位重要人物终于登场,他不是王侯将相,也不是文人墨客。

她,是一位女人,她,就是杨贵妃。

没错,荔枝道命定的那一刻来了。

安史之乱之后,诗人杜牧从长安城远望骊山,感慨万千,写下那首千古留名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圣杜甫也曾在诗中为疲于运送荔枝的马匹给予同情:“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自此,“驿传荔枝”,与周幽王、褒姒的“烽火戏诸侯”一样,成为历代文人讽喻的一个主题。

对此,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教授说,由于“驿传荔枝”已经成为批评、讽喻唐玄宗昏庸的强大惯性叙事范式,所以要理解荔枝道,需要避免一些望文生义、想当然的误会或者理解偏差。

究竟该如何看荔枝道呢?

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欣教授认为,把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需要经过荔枝道、子午道,一路崇山峻岭,艰险无比,但仍然能保证送到京师的荔枝还是新鲜的,可见唐朝交通网络体系的效率之高。

在荔枝道的盛名之下,实则是唐代发达的驿道系统。

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全国设有水驿二百六十所,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

宁欣认为,这些驿站的功用是为了使中央的政令可以迅速准确地到达地方,地方的信息也可以快速反馈到中央。

也就是说,荔枝道上运的,绝不止荔枝,还有圣旨、政令、邸报、家书和南来北往的货物。

李勇先也表示,天宝年间为杨贵妃送荔枝的时间也就那么一小段时间,荔枝道在大部分时间内还是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所以,应该有更广阔长远的客观眼光,看到荔枝道更多更大的作用在于区域之间经济往来、民间群众交流。

尤其是川东这一带产茶,很多茶叶需要通过这条路向外输送。在很长时间内,荔枝道是川东与汉中地区茶盐贸易主要的区域交通道路。

沿荔枝道从涪州到长安两千三百四十里

入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政治重心的东迁,使整个蜀道系统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但包括荔枝道在内的蜀道系统在宋代却继续呈现发展之势,荔枝道仍是一条连接长安的重要的常行交通线路。

沿着荔枝道从涪州到长安,究竟有多远?

两千三百四十里。

这是一组反复被记载在史书中的数据,从唐至北宋,这个数据从来没变过。

但由于荔枝道所连接的地区地处边远山区,政治、经济地位都不太重要,加之通过的分水岭又相当高峻,道路艰险,所以入宋以来,荔枝道常年失修,呈“废坏”之势。

但,这样的“废坏”并不是彻底的荒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倪玲玲说,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金之间著名的饶风关之战,主要发生在子午道旧线上,但战前王彦从西乡前去饶风关,战争过程中金兵由蝉溪岭绕攻饶风关背后,就分别取道了子午道新线和荔枝道的一部分。

这说明荔枝道仍具有一定的军事价值。

明清以来,荔枝道再度重要起来,一场场的战事,让这条古道频繁被记入史料之中。

严如《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称:“陕省入川之路,其由宁羌、广元栈道而前者,正道也;而奇兵往往由西乡而进。”

兵者诡道也,奇峻的荔枝道,就成为兵家眼中的那条“诡道”。

明崇祯五年(1632年),革里眼、蝎子块起义,越大巴山到东乡太平(今四川万源)活动。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将左良玉自西乡、汉阴入蜀追歼张献忠起义军,曾经在这条路线及其附近的任河谷道发生过一次战争,史称“玛瑙山之战”。此战左良玉从西乡取渔渡坝,迫使张献忠退守太平县北七十里的玛瑙山,左良玉两军夹击,大败张献忠。

商场如战场,“诡道”不仅入了将领们的心,还被南来北往的商贾们盯上了。

倪玲玲说,明清以来荔枝道再度变重要,更突出体现在其区域商贸交通作用的进一步加强。

大巴山南北的川东北、陕南,历史上盛产茶叶,号称秦巴茶区,其中巴州、南江、通江等县和达州、开县、东乡(万源、城口等)称为“万源茶区”或“川东北茶区”,此外,巴蜀还是重要的盐产地。

明、清两代禁止私贩盐茶,大路均设关置卡,严行查禁。正德年间,米仓道设巡检司,凡贩私茶和盐者同罪,于是商贩就利用荔枝道私贩盐茶。

明万历年间又在渔渡坝设立府佐,率领州、县官兵防止“私茶”出境。但商贩还是越老林,绕过关卡,无论如何险峻,都挡不住逐利动机驱使下人们的商贸行为。

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蓝勇先生考证,清代陕西商人用船将盐运到绥定(今南充),再换小舟运到罗文坝(今万源罗文镇)。罗文坝与达县、宣汉交界,历来为川陕交通孔道。因滩多难于行船,盐运多由此弃舟沿陆路而行,北上陕西。

荔枝道呈现“水陆两程”“两干三支”格局

说起“荔枝道”,大家都不陌生,但这条蜀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格局,却鲜少有人说得清。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汪伟坦言,既往研究中,对于蜀道中的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的研究比较成熟,而对于荔枝道、米仓道的研究明显不足。

这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线路走向、开通背景及历史沿革等传统历史地理学方面,但对“荔枝道”相关历史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调查、在重庆境内的具体路径、荔枝道军事地理、交通选线、城址市镇等系统性整理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还较少涉及。

那么,荔枝道的线路究竟是怎样的?

近年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结合历史文献、开展学者访谈、考古实地调查,基本明确了荔枝道“水陆两程”“两干三支”的历史格局。

荔枝道西线为陆路,南起重庆涪陵,经长寿、垫江、梁平、达州、万源,溯泾洋河越巴山,经行子午道入汉中西乡,终抵长安。

荔枝道东线则是经水路沿长江过丰都、石柱抵万州,再取开州、达州、抵西乡。

路径明晰了,那么这条蜀道上还留有哪些文物遗迹呢?

据初步统计,“荔枝道”陆路通道沿线现有与蜀道相关不可移动文物50余处,文物资源类型包括古道遗址、古建筑、古桥梁、石窟寺及石刻等。

要读懂历史悠久的荔枝道,仅凭如今的史料和遗迹,是不够的。

为此,重庆将在2024年牵头川渝陕三省考古专业机构,联合实施跨省市的“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以期系统摸清各省市“荔枝道”文物资源底数,建立分级、分类保护措施。

同时,专项调查还将摸清荔枝道每一段的具体走向,形成蜀道线型文化遗产名录。

在调查工作中被文物考古专家关注的焦点,已经远远不止荔枝道沿线的驿站、关隘、桥梁、石刻、牌坊等文物。专家的视野,还扩展到了荔枝道沿线的传统民居、传统村落(聚落)和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汪伟说,结合即将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庆将及时将荔枝道沿线的新发现纳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启动“荔枝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川渝陕甘蜀道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动。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