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一座老城如何历久弥新? 重庆市渝中区用“六个新高地”作答
城乡统筹发展网 06-20 16:20:46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6月2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首场“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渝中区委书记黄茂军在发布会上围绕“做亮‘重庆母城 品质半岛’名片 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走在前争一流”作介绍。

▲ “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渝中专场

渝中作为重庆母城,积淀了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的深厚底蕴,创造出以重庆万分之2.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5.4%的GDP,地均GDP每平方公里超过70亿元的奇迹。

黄茂军介绍,当前渝中区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部署新要求,深耕精耕渝中抓发展、跳出渝中抓发展,巩固拓展既有优势、开辟塑造新优势,加快打造“六个新高地”。

紧抓引领优势

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渝中拥有现代服务业引领优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这些年一直保持在93%左右,是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质效位列西部前茅。

▲ 渝中母城-(蒋伟)-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深度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构建“4311”现代产业体系,聚力发展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科创服务、现代物流4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文旅文创、大健康3大生活性服务业,巩固发展现代建筑业,培育发展以算力经济、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

到2027年,渝中第三产业占比保持9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由66.8%提升至75%,楼均、地均、人均产出保持中西部前列。

拓展新空间

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渝中区以改革注入新动能,深化运用渝中5项全国创新案例、17项全市创新案例,聚焦数字重庆建设、“三攻坚一盘活”、投融资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

例如,渝中区通过深化“楼均论英雄”改革,连续两年位列“中国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标杆城区30强”第14位,2023年楼均GDP产出1.17万元/平方米、楼均税收1423元/平方米。

商圈安置了多台外币POS机,多个银行网点提供外币兑换、小额现金“零钱包”兑换等服务,全国首个国际友城美食街在渝中区正式开街……这些都是渝中区走向开放的缩影。

▲ 国际友城美食街。罗云希 摄

渝中区作为开放窗口,外事资源富集,开放文化深厚,开放通道多元。黄茂军介绍,为更好利用区内区外两个空间、两种资源,渝中区以开放拓展新空间,推动国际经贸、国际交往、算力等开放枢纽建设,发展企业根茎在渝中,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地瓜”经济,依托开放通道链接要素发展通道经济,深化区域协调发展飞地经济。

老建筑变成新街景

打造历史人文传承新高地

今后渝中区还会再打造类似“十八梯”“戴家巷”这样有重庆特色的景点吗?这是网友的一个提问。发布会上,渝中区政府副区长艾正兵作了回答:“今后是否会有类似景点,答案是肯定的。”

渝中历史文脉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是山城重庆的形象代言人。近年来,渝中区抢抓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机遇,坚持“留改拆增升”并举、“投融建管运”一体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先后推出了“一梯一道两巷两厂”(十八梯、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戴家巷、山城巷、印制一厂、印制二厂)等典型案例,工作成效获得了国务院督查激励。

黄茂军介绍,渝中区将扎实推进149处文物建筑、42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持续推动人文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环节,做好“文化+”“+文化”文章,发展文旅文创产业,打造文商旅城深度融合发展“升级版”,当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排头兵”。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白源媛 摄制 张文婧 审核 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