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36年,6万人守住一个国家秘密
重庆日报 06-24 09:13:01

  36年,6万人守住一个国家秘密

  ——三线建设816工程建设者严守党的秘密的故事

  816工程门口标语。本组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816工程洞内场景。

  816工程建设场景。

  来自天南地北的6万人汇集涪陵白涛,投身于绝密工程建设,这里一度从地图上被抹去。茫茫大山中、滚滚乌江畔,建设者们挖山凿石,从1966年奋战至1984年,直到工程因国家战略调整停建。2002年该工程解密,外界才知道他们建设的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代号“816”。

  “6万人守住一个秘密,时间长达36年,这是除工程建设本身外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也是工程建设者们严守党性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的生动缩影。”今年83岁的许双诚曾任816厂厂医院副院长、行政处处长。他表示,参与工程建设,自己有幸见证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两个奇迹——挖出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守住了一个国家级绝密。

  隐藏在大山里的国家秘密

  “816工程是当时的重点国防工程,所在地从地图上被抹去,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须经严格政审,参建人员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新兵入伍第一课就是保密教育,退伍时还被要求终身保密。”6月14日,“816”地下核工程游人如织,穿着厚外套的讲解员邓小芳说。

  跟着讲解员参观了816工程,来自东北的游客赵先生大受震撼:“里面宛如迷宫,洞中有洞、洞中有楼,谁能想到外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山头里,隐藏着国家唯一解密的核反应堆。国家三线建设了不起,系统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党中央作出进行“三线建设”重大决策。1966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当年国家最高机密的地下核工程,“靠山、分散、隐蔽”是项目选址的重要标准。白涛毗邻乌江、背靠武陵山,山高林密,地质稳定,成为专家眼中的“黄金宝地”。

  “国家一声令下,大家立刻收好行装奔赴深山。”许双诚说,作为放射科医生,自己从大西北的甘肃被抽调过来,乘火车一路过黄河、跨长江、到重庆,直到运输船最终在乌江边停下。1966年起,数万青年像许双诚一样从天南地北汇聚至此,开始了挖山凿石、架桥铺路的大会战。高峰期,工程建设现场汇集了6万名工程兵、核工业专家和支援人员。

  1969年投身到816工程建设的潘开太老人,说起当时的艰苦条件,仍然记忆犹新:“前后来了数万人,哪有那么多房子住?我们最初住的是废弃仓库,一到晚上,四面透风。更多战士只能用牛毛毡等材料搭棚子住,后来才逐步搭起临建房。”

  尽管生活艰苦,但潘开太和大家一样斗志昂扬——能参加国家绝密的核事业,是何等的信任与幸运。在这样的条件下,数万名建设者先后来到这里参与工程建设。

  随着国际形势缓和以及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1984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816”工程停建。此时,土建工程已完成85%。历时18年,建设者们在深山中挖出了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有人测算,如果将开挖出来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筑起1500公里长。

 重庆4513信箱和四川涪陵55信箱

  6万人、36年、国家绝密工程,如何做到不失密?

  在816,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许双诚说,工程启动后,当即成为“军事禁区”,对外称“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还先后迁走了400多户居民。建设者们进厂第一课就是保密课。

  选址白涛后,816所有对外联系,只有重庆4513信箱(816厂)和四川涪陵55信箱(8342工程兵部队)。参建者的家人不知道亲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一看地址,还以为是在大城市。数十年后,当他们来到这里时,才知道这些信箱的真实地址竟在距重庆火车站近200公里的山沟里。

  “从小生活在涪陵,包括我的家人在内,始终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直到解密。”邓小芳说,作为一名讲解员,自己在学习和交流中,了解到更多建设者们的保密故事,并一次次向游客讲述——

  按照保密要求,建设各单位分区施工,相互间也不准串岗,不准互相打听,建设者不清楚自己施工作业的最终目的,更没人私下打听。来自湖南的范氏兄弟,弟弟参加工程兵分到816工程,哥哥任816厂技术人员。因保密纪律,参与工程建设的兄弟俩竟然互不知道,三四年没见面。直到有一天,两人在白涛街上意外相遇,相拥而泣。

  816是什么?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去干什么?不知道;家人有疑问,无可奉告——严守党和国家秘密的纪律意识,成为816工程6万名建设者和参与者的真实写照。

  工程兵官兵转业退伍时,档案里都有一张“知密卡片”,要求终身保密。所有参建人员在回归正常生活后,都默默为党和国家保守秘密。解密时,大部分建设者已进入古稀之年,这时候,大家才了解当年自己为之流血流汗的工程是什么。

  时至今日,不少816建设者也不愿谈及当年所涉及的“秘密”。一位名叫韩志平的老人,几年前接受采访时已重病在身,连认人都困难,但听说记者要了解816工程建设情况,神经一下紧张起来:“这是党和国家的机密。我无权告诉你。我没有接到通知。”

 严守党纪保守党的秘密“活教材”

  一个人保守秘密,容易;几万人保守国家秘密36年,是个奇迹。工程门口处,那块“要守口如瓶”的鲜红标语,提醒着每一位到访的人。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为党和国家严守秘密的意识,已深刻烙印在建设者的脑海中,深入到参观者内心,在新时代绽放新魅力。

  如今,816工程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保密教育的活教材。2023年,工程入选全市首批保密教育示范基地。今年,还被评为重庆市第八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涪陵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816工程是老一辈新中国建设者们听党指挥、无私奉献、不畏生死、献身祖国伟大精神的缩影,数万工程建设者保守国家秘密数十年,更是一本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强化党员干部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的鲜活教材。

  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涪陵区紧密结合实际和资源优势,串联整合816工程、李蔚如烈士陵园等,精心打造红色教育路线,开设“行走中的纪律课堂”,5000余名党员干部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接受警示教育,着力提升遵规守纪的意识和拒腐防变的定力。其中,816工程接待市内外60多个党组织、4000余名党员参观学习。

  “再一次现场学习,感受三线建设辉煌历史和老一辈建设者的辛勤与智慧,工程建设中凝聚而成的精神,如明灯指引着我前行。”涪陵区人力社保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赵建蓉说,将始终坚守初心,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坚持民生为大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涪陵区廉政教育中心党员李潇曾多次参观816。现在,每一位亲友到涪陵,她都会推荐前往游览参观,“它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建设者们前仆后继、挖山凿石,严守纪律守口如瓶,闪耀着时代光芒。”

  在白涛街道,当地锚定“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总目标,携手816工程相关单位,以典型事例为生动教材,依托实景场地,沉浸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倾听工程亲历者讲述执行保密纪律故事,着力增强党员干部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王亚同 王翔)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