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水面垃圾收集器、卯榫故宫手工模型、登月补给站……今(20)日上午,971项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亮相第40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
▲ 颁奖现场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经过两天的激烈比拼,参赛选手作品通过资格审查、科学道德和伦理审查、初评、现场问辩、创新素养与综合素质考察等环节,最终评选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一等76项、二等奖116项、三等奖190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30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56项;机器人创意项目一等奖19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46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项目一等奖4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02项;科技辅导员优秀论文项目一等奖73项、二等奖96项、三等奖169项。本届大赛由市科协、市教委、市科技局等市级相关部门共同主办,奖项的出炉,标志着本届大赛圆满收官。
▲ 参赛学生正在介绍AI营养师与配餐机器人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据记者了解,本届大赛共吸引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万盛经开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共41支代表队的1000余名参赛师生参与,共收到各代表队择优推荐参赛作品2428项,其中青少年作品971项,科技辅导员作品1457项。
“从整体上看,本届大赛参赛作品的水平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很多作品已经脱离了手工阶段,更多的采用编程、人工智能等技术去应用到工程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专业领域,更有一些奇思妙想让评委们惊叹。”市科技局评审委专家说。
来自重庆育才中学高二年级的胡洋、贺琳智、秦子渊,在赛会现场大方地向过往人群宣讲他们的参赛作品。“我们发现心里健康话题在校园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我们想通过科学的力量把健康传递出去。”贺琳智告诉记者,他们三人都是科学爱好者,一番讨论思考后,决定把基于电化学和机器学习运用到心理监测上,并通过AI技术起到推广作用。从讨论到构架,到理论学习,再到知识运用、编写答辩,最终耗时8个月时间,才将仪器原型呈现在赛场。重庆育才中学科学研究组老师郑霜告诉记者,本次比赛育才中学派出了17支像胡洋他们这样的科技小组参加比赛,而在校园里这样的小组还有30多支,都配有专业性老师辅导。
▲“智能转换学具”引来参赛选手围观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在赛会现场,还有很多作品源于对身边现象的观察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来自沙坪坝圣德小学的周子博,就带来他的了“仿生智能除湿盒”原型机模型作品参赛,父亲周航介绍,制作除湿装置起因是家里住在一楼且非常潮湿,孩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我学习和研究,以科学的方式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成长经历值得鼓励,能够参加本届科技比赛更是对孩子未来学习方向起到重要的引导。
▲来自于小学生开发的“未来隧道”模拟器 城乡统筹发展网摄
闭幕式暨颁奖活动上,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雷霆通报大赛获奖情况并为获奖选手颁奖。同时,赛会还颁发了重庆大学专项奖、西南大学专项奖、重庆交通大学专项奖、重庆师范大学专项奖、重庆邮电大学专项奖、课堂内外专项奖、重庆科技融媒体科技创新专项奖、重庆市工程师协会专项奖、重庆新华书店专项奖共9个专项奖。
据悉,与往年的大赛相比,此次大赛明确立德树人要求,从评价项目逐渐转向对“人”的综合评价,增加了创新素养与综合素质考察环节,评审重点考察参赛学生的科研潜质和创新素养。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做强做优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让更多青春之花在科技创新中绽放光彩。
赛会期间,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树立科学报国志向,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为参赛师生现场作了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同时,面向社会公众组织开展了参赛作品观摩活动。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方向/文 陈伟/摄 审核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