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为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七十周年,6月11日至13日,“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在重庆市北碚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先后在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思源校区和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分别作了《传承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 推动我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追梦人——我理解的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要点与感悟》两场专题报告,以科学之光点亮莘莘学子的报国梦想。
薪火相传,点亮科创报国梦想
6月11日,《传承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 推动我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专题报告在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思源校区举行。
孙和平院士在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思源校区作专题报告
报告伊始,孙和平院士便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选择在此讲述方俊院士的故事?”他解释道,在抗战时期,方俊院士等科学家在北碚坚持科研工作,与北碚区有着深厚的渊源。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实验室设备简陋,但科学家们怀着科学报国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研究。在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重庆自然博物馆内,至今保存着由方俊院士参与编制的中国第一件“中国地形浮雕”,它全面反映了我国的地形地貌,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见证。
作为方俊院士的新中国同事,孙和平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求学经历与学术背景。他指出,从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练习生到饮誉中外的科学家,方俊院士的为人为学是值得后辈景仰与学习的楷模。
随后,孙和平院士引领同学们回顾了方俊院士在测绘科技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与方院士的渊源,以及研究所同仁如何继承其宏志,在相关领域持续开拓奋进。
学生在报告会上积极互动
报告内容翔实生动,引发全场热烈反响。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孙院士,请问什么是测绘学科?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面对求知的目光,孙和平院士耐心解答:测绘学属于地球科学范畴,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我们看似熟悉地球,实则对其深层奥秘知之甚少。揭示地球运动规律,需依赖高精度仪器测量与先进理论模拟等手段。他强调,地球科学应用广泛,前景广阔,是一门值得深入探索的学科。
孙和平院士寄语在场中学生:当前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哲学思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为未来勇攀科技高峰奠定坚实基础。
院士开讲,弘扬科学家精神
6月12日,孙和平院士走进重庆市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带来《弘扬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追梦人——我理解的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要点与感悟》专题报告。
报告中,孙和平院士系统梳理了方俊院士的科研人生。从亲手绘制中国第一幅地形挂图,到力主创建测绘科学研究所与测绘学院,方俊院士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测绘领域,填补了国内多项自然科学空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为祖国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孙和平院士在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作专题报告
孙和平院士还着重分享了他所体悟的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精髓:首要在于以正确的“三观”为基石,方能克服重重困难、挑战与挫折;其次则在于坚信“勤能补拙”,以此实现理想、赢得成功。
“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是获取能量的源泉,这是我所理解的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的第三要点,但如何实现自强?”孙和平院士精辟概括道: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以及磨练心境,是自强不息的关键路径。
报告加互动持续2小时,让在场师生意犹未尽。提问环节气氛热烈,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学系的一位教师问道:“孙院士,您认为新时代师范生应具备哪些科普能力,才能有效将科学家精神传播至中小学?”
孙和平院士恳切回应:“打铁先需自身硬。在校生首先要扎实掌握课本知识,同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做到融会贯通。唯有从‘知道’转化为‘做到’,才能将科学家精神准确、生动地传递给下一代。”
活动期间,孙和平院士一行还参观了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举办的“筚路蓝缕 薪火相传——领域开拓者科学家精神人物展:方俊院士展”。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小英表示,将把方俊院士等科学家的故事纳入北碚区“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并将持续围绕精密测量、智慧生态等领域开展更多科普活动。
本次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参与。通过院士讲述、实物展示、互动交流等形式,科学家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得到传播。北碚区科协表示,将继续发挥辖区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在碚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让科学报国的精神代代相传。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千名院士·千场科普”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办,北碚区科协、重庆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协办。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