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6月11日至13日,“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分别走进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思源校区、重庆交通大学以及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活动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作专题报告,以科学之光点亮莘莘学子的报国梦想。
“中国火箭专家”龙乐豪院士:“金牌火箭”是如何造出来的?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从牛背上走下来的火箭总设计师。”6月1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在重庆交通大学明德楼,与在校师生们分享了他与长征火箭背后的故事。
龙乐豪院士在重庆交通大学作专题报告
当87岁高龄的龙乐豪院士站在讲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着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讲述中国航天人在研究运载火箭的过程中曾遭遇重挫,也创下辉煌,从“一夜白头”到“九天揽月”,共经历火箭发射132次,见证了长征系列火箭成为我国的“金牌火箭”的故事,也点燃了台下许多同学的“航天梦”。
龙乐豪院士在重庆交通大学作专题报告
“如今,中国的航天事业仅次于美国,且差距越来越小,这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骄傲。”龙乐豪院士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火箭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讲座中,龙乐豪院士还分享了自己在航天生涯中的感人故事,让师生们感受到了航天人的艰辛与付出,更加敬佩他们的奉献精神。
学生在报告会上积极互动
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环节,龙乐豪院士既能深入浅出分析美国马斯克的运载回收火箭 ,也能幽默风趣的分析当前全球航天事业先进思想。最后,龙乐豪院士以“坚持理想、勤奋学习、强健体魄”三个主题,作为送给重庆交大学子们的寄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传承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
6月11日至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先后在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思源校区和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分别作了《传承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 推动我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追梦人——我理解的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要点与感悟》两场专题报告,
孙和平院士在重庆师范大学作专题报告
报告伊始,孙和平院士便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选择在此讲述方俊院士的故事?”他解释道,在抗战时期,方俊院士等科学家在北碚坚持科研工作,与北碚区有着深厚的渊源。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实验室设备简陋,但科学家们怀着科学报国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研究。在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重庆自然博物馆内,至今保存着由方俊院士参与编制的中国第一件“中国地形浮雕”,它全面反映了我国的地形地貌,成为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见证。
作为方俊院士的新中国同事,孙和平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求学经历与学术背景,引领同学们回顾了方俊院士在测绘科技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与方院士的渊源,以及研究所同仁如何继承其宏志,在相关领域持续开拓奋进。
孙和平院士还着重分享了他所体悟的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精髓:首要在于以正确的“三观”为基石,方能克服重重困难、挑战与挫折;其次则在于坚信“勤能补拙”,以此实现理想、赢得成功。
“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是获取能量的源泉,这是我所理解的方俊院士科学家精神的第三要点,但如何实现自强?”孙和平院士精辟概括道: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以及磨练心境,是自强不息的关键路径。
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思源校区学生听孙和平院士专题报告
报告内容翔实生动,引发全场热烈反响。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们踊跃提问,孙和平院士逐一耐心解答。孙和平院士还寄语在场学生:当前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哲学思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为未来勇攀科技高峰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活动是“千名院士·千场科普”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通过院士讲述、实物展示、互动交流等形式,科学家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得到传播。据了解,2023年9月,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正式启动,旨在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播到更广袤的祖国大地。
文/重庆市院士工作服务中心、南岸区科协、北碚区科协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