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近日,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内,一场特殊的“追星”热潮正在上演。来自成渝两地的80名优秀科技特长生,在参加“点燃‘芯’科技·筑梦‘芯’时代”科普研学活动中,将崇敬的目光投向了科学家—重庆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张红升教授。当他结束《点沙成“芯”·大国重器—芯片的那些事》主题讲座后,雏鹰学员排起长队,捧着《芯时代·无所不在的芯片》一书争相请丛书作者签名,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科学家才是最该追的星”的共识。
张红升教授在芯片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曾设计多款DAB/DMB基带芯片,其关键指标优于TI、Frontier等国外芯片,基于该芯片开发的终端已量产并出口欧洲,是我国芯片自主创新道路上的践行者。讲座中,他以“点沙成‘芯’”的生动比喻,将沙子提取硅材料到制成“大国重器”的数百道工艺,转化为青少年能理解的科学故事。从我国芯片产业的突围历程到未来技术突破方向,他的讲述既有专业深度,又饱含家国情怀,当提及“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时,台下响起持久的掌声。
“张教授,您研发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现在能为芯片事业做些什么?”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的提问充满对科学探索的渴望。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刘同学激动地说:“原来书本里那些厉害的芯片,是这样一群科学家用坚持和智慧做出来的,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这场“追星”热潮,恰是崇尚科学新风尚的生动写照。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科普基地负责人吴静表示,基地始终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普教育的核心,持续发挥科技教育资源优势,通过让青少年与科学家面对面,感受他们身上的钻研精神与责任担当,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悟科学家精神,在探索中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为科技强国建设培养科技创新后备力量。
此次活动中,同学们还探访了芯片馆、智慧感知馆、智慧医疗馆、智慧通信馆、智能机器人馆及VR体验区,从芯片的精密构造到智能机器人的灵活运转,从手术机器人的精准操控到虚拟场景中的科学探索,每一项成果背后都镌刻着求真探索的执着与突破创新的勇气。但最打动同学们的,仍是张教授在签名时那句寄语:“希望你们不仅记住芯片的原理,更记住探索未知的勇气。”这种精神的传递,远比知识本身更具穿透力,为成渝双城青少年播下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也让崇尚科学的新风尚在互动中自然生长。
文/廖怡飞 图/受访者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