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近日,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交流路演中,携家蚕新品种“限白一号”亮相,并斩获千万级签约,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资料图片
该成果通过基因标记技术,成功将家蚕卵壳颜色与性别精准关联:雌性蚕卵呈黑色,雄性为白色,首次实现实用蚕品种的蚕卵性别自动化精准识别和分选,彻底解决了三大产业痛点。
一是破解人工分选困局。在传统蚕种生产过程中,雌蚕、雄蚕吐的丝粗细不同。混养后,缫丝均匀性差,制约生丝品质。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把雌蚕、雄蚕分区养殖,结茧后再分开缫丝。但是,人工分选的效率低、成本高,还容易损伤蛹体。“限白一号”搭载智能化分选系统,在卵期实现雌雄自动化分选,准确率达99%以上,效率提升200倍,人力投入下降90%。
二是提升蚕丝品质与均一性。家蚕传统雌雄混养模式下,雌雄蚕茧因蚕丝物理特性差异,会导致缫丝均匀性差,制约高端丝制品生产。“限白一号”品种通过雌雄“分选—分养—分缫”,实现纤度及性能均一,显著提升生丝品质,可为高档丝绸提供稳定原料,推动产品溢价能力提升。
三是突破种卵利用率瓶颈。雄蚕健康性更强、料丝转化率更高、生丝品级高,因此单养雄蚕经济效益更高。但现行单养雄蚕品种因依赖致死基因(雌卵胚胎期死亡),种卵利用率仅为50%,制种成本翻倍。而“限白一号”通过限性卵色标记技术,使雌雄卵均100%利用,相较现行“单养雄蚕”品种,增加了单雌种卵,具有更大灵活性和竞争力。
目前,代方银团队已与蚕种业头部企业山东广通蚕种集团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1000万元。此项基因标记技术将率先在山东等主产区推广,推动“工厂化养蚕”模式落地。
从长远来看,“限白一号”有望引领蚕桑产业全链条智能化变革,并为生物性别早期精准识别技术提供参考,进一步强化我国在特色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文/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