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机专家”  ——大足区高素质农民古凇余成长记
城乡统筹发展网 09-15 11:15:23

七月的大足区三驱镇铁桥村,40℃的高温炙烤着大地。一架无人机呼啸着掠过稻田,细密的雾状农药均匀洒在禾苗上,操作员古凇余盯着遥控器屏幕,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这一片200亩的地,无人机3小时就能完成飞防,换在十年前,20个人得干整整一周。”这位90后合作社负责人的话语里,藏着一个普通农民靠科技与学习逆袭的故事——而这一切,离不开大足区农广校的培育赋能。

无人机飞防

一台拖拉机里的“创业萌芽”:从“靠天吃饭”到“向机借力”

2015年的古凇余,还是个守着家里几百亩辣椒地的“传统农民”。那时农忙时节,父亲要请20多人抢收,人力成本高不说,如果遇上市场价格波动,一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最愁的是大棚开沟,几亩地能累垮壮汉。”古凇余至今记得,家里东拼西凑8万元买的第一台雷沃704拖拉机,彻底改变了他对农业的认知:人工一天半才能干完的一亩地旋耕活,拖拉机一天能搞定30亩。

邻近农户眼热这台“效率神器”,纷纷上门求租。一年下来,拖拉机不仅回了本,还赚了钱。2016年,重庆市大足区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古凇余带着一台拖拉机,踏上了“农机创业路”。但彼时的他,虽懂点机械操作,对农机政策、故障排除、现代农业技术却一知半解——这也是他后来走进大足区农广校课堂的初衷。

古凇余驾驶收割机到田间

15天培训里的“技能跃迁”:从“会操作”到“懂门道”

“原来农机手不是‘开机器’这么简单,得懂政策、通技术、会管理。”古凇余至今清晰记得在大足区农广校培训的日子。15天的课程里,他和来自各乡镇的130余名学员一起,白天在田间地头练无人机飞防、拖拉机移库,晚上在教室啃农机安全法规、故障排除手册。

农广校“集中授课+场地操作+田间模拟”的培训模式,让他受益匪浅。专技人员讲解的北斗导航农机操作原理,帮他弄明白了合作社里新型收割机的“智能大脑”;“土专家”手把手教的无人机故障排除技巧,让他在后来的高温作业中多次化险为夷;政策解读课上了解的农机补贴政策,则为合作社添置大疆无人机、六行插秧机提供了精准指引。“培训后考无人机操作证时,我一口气就过了,这底气全来自课堂和实操的积累。”古凇余说。

如今,他能熟练驾驭合作社里60余台农机设备——从能收割20余种作物的多功能收割机,到可实时监控亩产的智能农机,再到顶着40度高温作业的无人机,样样“玩得转”。而这些技能,正是农广校培训中“农业机械驾驶、故障排除、智能设备应用”等课程在田间地头最扎实的“变现”。

古凇余对农机进行维护

从“单打独斗”到“头雁领航”:高素质农民的“辐射效应”

“旋耕3亩地,机械3小时120元,人工5天500元。”这是古凇余常给农户算的一笔账。在他的带动下,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已覆盖大足区8个乡镇,服务面积超3万亩(相当于一个渝中区),让80%以上乡镇的农户尝到了“轻松种田”的甜头。

这背后,是农广校培育的“高素质农民”底色在发光。靠着培训习得的管理知识,古凇余将合作社业务细化为农事服务、农机销售维修、旧机回收三大板块,还建起800平方米的机具库棚,储备了20余名机手;带着培训中培养的“钻研劲儿”,他每年跑遍全国农机展,把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合作社,让收割机实现“随地形仿形收割”,无人机飞防效率提升30%;借鉴农广校的“传帮带”模式,他带领合作社6名技术骨干(均为农广校学员),用2年时间培养出一批“驾驶+维修+懂农技”的全能人才。

土地机械化耕整治

如今,他的合作社与高校合作招聘,“现在大学毕业生来应聘,都说想当‘古凇余式’的新农人。”古凇余笑着说。大足区农广校的培训班里,像他这样的“学员典型”正不断涌现——拖拉机收割机班81%的考证通过率、无人机班100%的持证率,为当地农业机械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从靠人力刨地的“庄稼汉”,到玩转智能农机的“土专家”,古凇余的成长轨迹,正是大足区农广校 “培育一名学员,带动一个产业”的生动注脚。当越来越多像古凇余这样的高素质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跑”便有了最坚实的底气。正如古凇余所说:“是培训让我知道,农民也能靠技术‘闯天下’,这田间地头的‘饭碗’,能端得更稳、更有尊严。”

大足区盛隆农机专业合作社 古凇余

咨询电话:15086923949

文/图 方向 赵懿玺 特约通讯员 陈多香 陈聪

来源/农家科技2025年7月刊

审核/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