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十四五”时期,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9月23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主任王志杰在市政府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上做了详细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
王志杰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定位,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久久为功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全面落地见效,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持续壮大工业主引擎,制造业规模能级取得新突破
一方面,重庆推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相较于2020年,重庆全部工业增加值从6991亿元提升至8912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1%,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8万亿元,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
另一方面,重庆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32%提高至39.9%、居全国前列。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西部第1。制造业31个大类全覆盖的优势更加突出,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重庆制造”已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持续升级存量做优增量,“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重庆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主导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去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5.3万辆,是2020年的22.2倍。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1,晶圆产能较2020年翻了一番,柔性显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5。建成全球最大的氨纶单体装置和己二酸生产基地,在尼龙66全产业链上打破国际垄断,玻璃纤维产能列西部第1、全国第3,全国首款自主牌号铝合金汽车板研发成功,昆仑玻璃搭载于国产高端手机。
重庆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3大支柱产业。通机装备、微耕机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和70%;冷酸灵、重庆啤酒、涪陵榨菜等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软信产业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重庆还加快培育6个特色优势产业和18个“新星”产业。今年的摩博会充分展示了“世界摩都”推进摩托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电动化跃升,壮大高端摩托车与智联电动车集群的新成效。全国每生产三辆摩托车就有一辆来自重庆;国内首条8英寸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规模化量产线点亮通线;七腾防爆化工巡检机器人、翼动科技国内最小工业级无人机等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不断涌现。
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生物医药集群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集群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重庆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建成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探索建设30个产业创新综合体,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测时栅全球独创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技术,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精度提高3倍;智翔金泰研发国内首个全人源银屑病生物制剂,实现我市1类生物新药零的突破;美利信成功研制全球最大镁合金超大汽车压铸件。
同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庆建设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12家、数量居全国第7。“重庆造”航天用铝合金锻环“登上”长征火箭、神舟飞船,齿轮传动产品“走进”华龙一号核电、三峡工程,高性能铝合金材料、超细纤维棉、航空风挡玻璃“嵌入”国产大飞机。明月湖科创基地孵化的“哮天”机器狗、智能制冰机、盲文阅读器等“爆品”展现了重庆年轻人的科创力量。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分别达1.82%、37.9%,分列全国第6、第3。
持续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实数融合扩围增效取得新突破
重庆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构建完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产业大脑,上线天然气化工新材料、五金等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持续培育建设15家AI赋能示范型未来工厂,重庆美的、重庆海尔成功打造全球“灯塔工厂”,实现我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1231个、智能工厂211个,国家级5G工厂34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居西部第1。
持续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突破。重庆加力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能效提升,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建立区县级、市级、国家级绿色工厂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5%、高于全国9.5个百分点。稳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京东方光电、长寿经开区成为全国首批“无废企业、无废园区”典型案例。2021—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2.3%、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持续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主体培育升级取得新突破
重庆打造“AI+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建立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累计培育工业上市企业7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848家,专精特新“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十四五”期间,重庆规上工业企业由6839家增加到7992家、营收规模超千亿的企业由1家增加到3家、超百亿的企业由22家增加到35家,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重庆首家央企一级总部,中国机械工业仪器仪表集团在渝揭牌。制造强市建设的“生力军”更加壮大。
王志杰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重庆制造”“重庆智造”“重庆创造”金名片的成色。
文/图 记者亦歌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