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暨智能建造专题展区。第1眼T-华龙网记者 陈洋 摄
四足机器狗灵巧地钻入1米宽的模拟管道,30秒内传回内壁裂纹高清影像;地坪研磨机器人驶过之处,水泥地面瞬间变得光洁如镜……这不再是电影中的科幻画面,而是实打实的“机器工友”作业场景。
近日,作为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重要配套活动,“智能建造·慧享未来”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在渝启幕,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区的140家单位,携339项创新成果同台竞技,各种建筑机器人“大显身手”。
作为重庆首创的全国住建领域首个建筑机器人专业赛事,大赛已连续三年扎根重庆。三年间,重庆通过赛事发掘新技术,以建筑机器人激活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探索新机制,“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打通智能建造转化堵点;构建新场景,将一项项“智能建造”的成果,转化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现实动能。
推动智能制造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这场围绕“智能建造”的变革,正重塑建筑业未来。

“智能建造·慧享未来”第三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开幕。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01
新技术
机器人激活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
在建筑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本次大赛聚焦建筑机器人的实战应用,发掘智能建筑新技术,对于激活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
大赛的管道巡检赛区,一只“机器狗”灵巧潜入模拟管道,管道里设置有砂石垃圾等障碍,凭借灵活的步态与敏锐的传感系统,30秒内“机器狗”便将内部影像清晰回传。
“得益于数字驱动,这些‘机器狗’正在改变传统的检测方式。”深圳市施罗德工业集团区域经理王超介绍,它们能够代替人工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地进行视频拍摄和数据收集,不仅效率高还能避免安全隐患。
这是在本次大赛惊艳全场的新技术之一。为充分展示建筑机器人产业的蓬勃活力,本届大赛构建了“创意设计+操作技能+实战比拼+性能展示”四大竞赛板块,覆盖工程测量、管道检测、墙板安装等12个核心应用场景,形成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场景矩阵”。
管道检测竞赛。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在大赛主体施工赛区,中建八局的墙板安装机器人正在吊装预制墙板。只见它稳稳吸住厚重的墙板,平移、下落、调整,几个动作一气呵成,位置卡得刚刚好。“这一台的作业效率相当于三名熟练工人,速度提升四成以上。”现场技术人员说。
在性能展示赛区,AI赋能智能建造的模式更勾勒出行业未来方向。以清华大学设计的机器人为例,依托AI大模型,它能将2D施工图纸自动转化为3D模型,设计效率提升3倍。
“AI+智能建造”不只是出现在比赛中,在重庆,它已经落地应用。近年来,重庆聚焦“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可视化运维”,全面推广BIM技术,发展AI+设计,集成应用建筑机器人,实现进度全掌握、质量全监管、安全全预警。
在赋能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专题展上,由重庆市设计院自主研发的“灵基智城”AI大模型,可将二维图纸转化成三维模型,建模效率大幅提升,建模成本降低80%,有效解决城市数字孪生“建得慢、建不起”难题。
从墙板安装机器人替代三名熟练工人,到 AI 大模型让设计效率提升3倍,再到重庆 BIM“一模到底”实现全流程监管,本次大赛清晰呈现了建筑机器人的价值潜力。这些新技术的展示,印证了数字驱动下设备对传统检测方式的革新,也凸显其在效率提升与安全风险规避上的核心优势,为智能建造技术落地搭建了关键实践平台。
正如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董绍江所言,建筑机器人不缺技术,缺的是让行业看见价值的场景。大赛恰恰搭建了这个“展示窗口”,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集团首席专家肖绪文看来,建筑机器人是推动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进一步扩大参赛规模,增加工艺工序专项比拼,表彰优秀机器人案例等内容。
结合本次赛事,肖绪文还建议,从便捷化、轻量化、集成化、程序化四个方面优化建筑机器人的设计,减少人工干预,提升施工工艺品质,尤其要注重机器人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以赛事激活创新密码,这场大赛不仅为智能建造注入新动能,更将推动建筑行业“传统施工”向“智能生产”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坚实支撑。

工程测量竞赛。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02
新机制
“政产学研用金”打通智能建造转化堵点
如果说赛场是发掘智能建造新技术的源头,那么重庆精心打造的“政产学研用金”新机制,则是破解“技术转化难、产业链条散、场景落地慢”等行业痛点,推动创新火种燎原的 “核心引擎”。
市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郭唐勇介绍,为推动建筑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重庆以建筑机器人大赛为纽带,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建集团等创新力量深度合作,系统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创新协同机制——
在“政”的层面,通过强化大赛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在“产”的层面,以政策扶持为抓手,孵化培育建筑机器人主体企业;在“学”的层面,通过高级研修班、科创训练营等多元形式,打造覆盖领军人才、技能人才、产业工人的梯队;在“研”的层面,加大投入建强重点实验室,夯实技术研发底座;在“用”的层面,扩大建筑机器人在各类项目中的应用范围,以场景倒逼技术迭代;在“金”的层面,用好天使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创新项目。
这一机制的落地成效,在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身上得到充分体现。2022年,涪陵高新区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组建了研究院这一协同创新平台,并推动举办了首届全国建筑机器人大赛。研究院不仅联动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聚焦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研发,还设立5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孵化投资近 20 个项目,覆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研发生产的墙板安装机器人,已在重庆30万平米项目上应用。
在资金与资源的双重赋能下,如今,重庆已孵化筑邦科技、江科智能等15家本土机器人企业,研发出墙板安装、水陆两栖检测等10余款产品,并在市内外多个项目中实现推广应用。

参赛人员正操作地砖铺贴机器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为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本届大赛进一步联动第四届数字孪生学术会议,邀请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支高校团队现场“问诊”。针对企业提出的“机器人定位精度不足”“续航时间短”等实际难题,双方直接组建联合攻关小组,让“产业需求”精准牵引“科研方向”,进一步完善了创新链条。
此外,大赛的“项目路演”活动中,12支顶尖创业团队与近40家投资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驱动建筑行业变革的深度对话。
路演现场,30家本土金融机构参与,展现了本地金融机构助推产业落地的决心;融资租赁、财产保险等多元资本主体的加入,有力的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香港X科技基金、广济创投这些头部机构的持续参与,印证了赛道的巨大潜力。
“通过这次大赛能明显感受到,智能建造的‘势’已经起来了。”李泽湘教授表示,过去行业对建筑机器人多持观望态度,如今从开发商、总包商到专业分包,都在主动寻求智能化赋能;研究院孵化投资的团队中,已有多个今年实现数千万营收,较去年翻了三番。
在李泽湘教授看来,重庆的产业基础更让这份“势能”具备了可持续性。作为全国领先的汽车制造基地,重庆的新能源车供应链与建筑机器人供应链高度重合,能直接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实现技术研发与规模化量产;再加上市住建委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与场景供给,“重庆完全有条件成为建筑机器人产品落地和产业化的全国样板”。
来自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被列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重庆已推动55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落地,带动近万亿元规模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崛起。
03
新业态
智慧“新工友”激活建筑行业新动能
当赛场孵化的智能建造成果,这场始于技术竞技的变革,正在重塑重庆建筑行业的产业形态——聚焦“危、繁、脏、重”,这些智慧“新工友”正以更深度的渗透力,激活建筑行业新动能。
作为重庆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之一,两江新区中医院迁建项目现场,地坪机器人有序作业,5G远程塔吊精准吊装,与传统工地人声鼎沸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以前塔吊驾驶舱离地几十米,老师傅得徒手爬垂直扶梯半小时才能上去。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高空作业一待就是一整天,不仅风险高、强度大,效率也有限。”项目总工程师沈秋余说。依托5G低延时网络,塔吊现在已经实现地面远程实时操控与全方位监测。控制屏幕上清晰呈现塔吊360度全景影像,视角可自由切换,作业状态一目了然。

“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世界城市日专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罗盛杰 摄
如今,这些智慧“新工友”正成为重庆建筑建造的新业态。江津团结湖项目的6台机器人组成“施工小队”,3天完成20人10天的工作量,减少人工240工时。金凤实验室项目里,地坪研磨机器人将施工合格率从85%提升至99%,彻底告别“返工烦恼”。
智慧“新工友”的加持,不只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在产业端实现了“绿色”与“智能”驱动产业升级。以渝湘复线高速的建设为例,通过无人摊压技术的使用,工地上的扬尘与噪音明显减少。在国际生物城公寓,“装配式+智能建造”模式节省成本660万元。
数据显示,通过推广机器人施工与BIM技术,重庆智能建造项目平均减碳30%,材料浪费率降低25%。这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推动建筑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
郭唐勇表示,接下来,重庆将紧扣“住建大脑+智能建造”主线,推动三方面深化:促进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实现全链条数据贯通;拓展应用广度,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房屋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强化创新策源,完善新技术推广机制和人才引育体系,系统构建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图谱,为行业现代化持续贡献重庆力量。
随着“数字赋能+智能建造”的深入推进,未来的工地上,我们将看到更多机器人与人协同作业,构建出一幅人机和谐的智能建造新图景。重庆也将在可持续城市更新、智能建造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科技创新的“钢臂”,继续为山城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为“中国建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