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振兴
文山炭房社区: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云南网 11-30 11:16:27

“伴随着节奏欢快的弦子声,在文山州砚山县维摩乡炭房社区的民族文化广场上,不同民族的群众三人一队,十人一群,手牵着手,伴着音乐节拍,整齐地变换着脚步,在欢快的笑声中开始了弦子舞蹈……”在炭房社区,这样欢快祥和的景象每天都在上演,炭房社区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徐徐绘就以生态、宜居、和谐、幸福为主色调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特别针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维摩乡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着力点,不断提升“三个组织化”水平,不断夯实基层组织保障,通过政府的引导,群众不等不靠,以外出务工、就近务工、发展产业、生态补偿、个体经商、扶贫车间务工六种途径解决收入来源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切实改善生活状况,提升生活水平。

落实“五个基本”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易地搬迁组织化,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秉承“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覆盖的要求,炭房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搬迁前的宣传发动、搬迁中的跟踪服务、搬迁后的发展保障作用,在群众搬迁入住后及时成立了兴业、圆梦2个党支部,建立健全组织建设责任制,选齐配强村组干部、妇代小组、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积极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同时为了将工作落实落小落细,还在每一排房子中选出了片长,让搬迁群众有了“主心骨”。按照“5631”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思路,围绕“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开展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社区各党支部把开展“主题党日”作为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重要抓手,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推动社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强化“五面红旗”引领,产业扶贫组织化,促进乡村振兴。炭房社区将产业发展作为群众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托,以白沙坡刺绣文化名片为平台,实行“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党支部领办了“白沙坡手工纸板刺绣集体专业合作社”,党员创办了“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积极进行绣娘培训。2018年以来,公司累计培训绣娘1100余名,并辐射带动江那、干河、盘龙、平远、稼依等乡镇的妇女1500余人发展刺绣产业,累计实现刺绣销售收入达1000余万元,白沙坡刺绣形成品牌优势,远销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北京、上海等海内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群众致富的“新引擎”。同时依托商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在搬迁点建立好买卖商业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摊位设立,为群众出售农产品、经济林果、手工艺品等提供销售渠道,拓宽收入来源。与此同时,炭房社区还抓住生态补偿政策红利,对整村搬迁的竹棚村,引入业主流转土地1400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业率,能实现收入81万元。

精准发力,转移就业组织化,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牢牢抓住转移就业,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这个关键,秉承“市场需要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培训开展什么”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烹饪、电焊、辣椒种植、果蔬种植、刺绣等培训,全方位解决群众就业之忧。同时依托扶贫车间有效解决不能外出务工人群就业问题,通过“党组织+扶贫车间+农户”发展模式,建成扶贫车间1个,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和产品原料,为安置点农户尤其留守老人、妇女居家就业提供了平台,群众可以在扶贫车间上班,也可以将原料带回家中完成,月收入在1000元—3000元左右,实现了“车间建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往外走,务工务农顾家”三不误,“幸福生活人人有”的目标,有效解决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同时,炭房社区还紧扣搬迁户有效快速增收的要求,实行“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搬迁户进企业,推动就地务工等方式实现就业增收。(黄龙菊)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