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认识驾驶渝A8917警用摩托车的驾驶员?我们想当面说声谢谢!”6月30日,一条来自产妇家属的私信,轻轻叩响了@重庆交巡警 的后台。
产妇家属在网络寻找“渝A8917警”
发信人是6月24日清晨一场“生命速递”的亲历者——一位刚刚迎来新生命母亲的家属,私信里反复提到:“这位警官一直在帮我开道,声音都喊哑了,一定要帮我感谢他。”循着家属提供的线索,这位“生命护航员”也被找到,这一次紧急护送是他重复了无数次的“日常”,他就是九龙坡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摩巡大队民警史总福。
一场早高峰的“生命速递”
事情要从6月24日的早高峰说起。重庆九龙坡区龙腾大道的车流中,一辆打着双闪的私家车在史总福的执勤点前突然停下,车窗摇下的瞬间,驾驶员的声音带着哭腔:“警察同志!我老婆要生了!羊水破了!”
车内,孕妇脸色苍白,冷汗浸透额发。史总福的目光扫过仪表盘——7:40,从龙腾大道到重医附一院,在早高峰正常通行至少需要近半个小时。
他一边用对讲机向指挥室上报,一边跨上警用摩托车,拉响警笛,冲求助车辆喊:“跟我走!”
开道护送孕妇就医
这句话,是他的“第一反应”——指挥室秒级调取沿途路况,规划出避开拥堵的“绿色通道”;沿途的骁骑队员从不同方向“包抄”,提前在关键路口疏导车流;史总福的警灯划破车流,不断喊话:“前方车辆靠右避让!车上有临产孕妇!”社会车辆纷纷主动让出通道,一场紧张的“生命接力”就此拉开序幕。
7:50,孕妇被推进医院产房,不久之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与新生的欢呼一同响起,母子平安。
“渝A8917警”的“又一次”
“当时太慌了,没来得及询问民警的名字,他确认我们安全抵达后又回到了执勤岗位,只记住了警用摩托车的车牌。”事后,家属回忆。当他们试着通过@重庆交巡警 寻找这位“渝A8917警”时,却发现类似的故事,在史总福身上早已不是第一次。
“渝A8917警”找到了
2011年成为九龙坡区公安分局的一名民警以来,史总福一直在交通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龙腾大道到鹅公岩大桥是他的“责任田”——这条日均车流量超20万辆的“黄金要道”,也是他守护的“生命防线”。从高烧40℃抽搐的儿童,到被生产机械不慎轧伤的工人,再到突发心梗的老人,他的巡逻日志里记满了“紧急时刻”:“最多的一天,我参与了3起救援。”
而这一次“网络寻人”,不过是他的“又一次”——第30余次为危重群众开辟“生命通道”,第N次用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安全路,更是“生命路”
多年的勤务实战中,史总福不仅练出了“黄金10分钟”的救援速度,更总结出一套“生命护航战法”——一旦出现群众求助送医的情况,执勤民警与指挥室建立
“一键响应”机制,实时规划最优路线,联动辖区骁骑队员提前疏导,用喊话器形成“移动警示带”;过程中,又要求渝警骁骑拥有娴熟的复杂路况驾驶技术,熟悉辖区每条小巷的“捷径”;此外还要有急救“常识”托底,巡逻车上常备急救包,“有时能搭把手,就能多争取一分钟”。
史总福指挥交通
这套“战法”,让他在无数次生死时速中化险为夷。就像6月24日那场救援,从接警到送医,从20多分钟的拥堵缓行到10分钟的快速抵达,送医的距离被他压缩成了“希望的刻度”。
这些年,家人总调侃他“紧急联系人里一半是医院急诊科”;同事则说:“史老师的巡逻路线,早就成了辖区的‘生命地图’。”
骁骑民警史总福
“又一次”,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党员民警初心的千万次回响;他们的“生命路”,不是简单的交通线,而是用“为人民服务”织就的温暖纽带。七一前夕,当被问起“又一次”的感受,这位有19年党龄的民警挠了挠头:“站在路上就是岗位,群众需要就是命令。这路,我护定了。”
文/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