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要闻
目标水清岸美 重庆奋力书写高分“答卷”
第1眼-重庆广电 06-19 08:59:29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渝视察时强调,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023年以来,重庆坚决扛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大使命,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奋力交出生态环境高分报表,美丽重庆建设实现良好开局、迈出坚实步伐。

2024年一季度,全市地表水总体水质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为优,122条河流布设的21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5.0%;水质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占97.7%

63个在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75天,同比增加5天,其中优23天,良52天,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守护碧水蓝天

这段时间,位于南岸区龙门浩老街的清水溪畔成为不少市民赏景休闲的好去处。清水溪是长江一级支流,眼前小桥流水的景致让人不禁感叹,清水溪“水如其名”。然而,曾经的清水溪,一到雨季,就会出现污水溢流的情况。

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经过排查发现,污水溢流是由于上游农村片区生活污水散排、下游建成区管网的错接混接,以及施工废水混合直流导致的。为此,南岸区政府为清水溪上、中、下游“量身制定”整改措施,通过源头增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建成区雨污错混接点位、新建排污管网等综合施策。

如今,上游已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平方米的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1座,溪流沿线新建污水管网约3.5公里、改造雨污水混错接点位14个。清水溪再现“水清岸绿”,入长江排污口水质稳定达到V类及以上。

“入河排污口是连接水里和岸上的关键节点、是污染物进入环境水体的最后关口,开展全市范围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从源头推动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明介绍,截至2023年,全市已排查621条河流9550个入河排污口。其中长江、乌江、嘉陵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已整治完成3744个

不仅如此,重庆还实施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制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及验收标准,扎实推进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完成2023年度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

大力“治水”的同时,蓝天保卫战也持续打响。

针对“治气”工作难度高、重要性强等情况,我市建立“治气”部门联席机制,统筹相关市级部门同步研判、同频预警、同时应对、同向治理;同时,还将通过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提档升级,打造一批A级企业和B级企业,集中提升一类C级企业,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开展城市建成区燃煤锅炉“清零”行动。

实施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行动

位于铜梁工业园区的重庆长江造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铸造材料行业的标杆企业之一。21世纪初,我国铸造行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废砂处理问题成为老大难。

为解决废砂就地填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长江材料自主研发出铸造废旧砂CPS热裂解炉再生技术。“废砂通过先破碎,然后预处理、焙烧、再冷却,最后得到几乎达到新砂同样效果的再生砂”,据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熊寅介绍,这样一来,能耗只有以前的50%,排放是国标的20%左右。

目前,铜梁区通过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技术改造,创建绿色制造体系,完整的工业固废处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在循环经济产业链及其延伸项目加持下,铜梁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提升25%以上,园区能耗强度下降20%。

4月,忠县乌杨街道杨峰村满山的竹林郁郁葱葱,在长江南岸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当地积极探索“以竹代塑”,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环保、健康转型。走进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多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从竹材基地运出的竹子,经过碎解、精磨加工、热压成型、消毒杀菌等多道工序后,“变身”一套套竹纤维环保餐具。

“依托长江沿线丰富的竹资源,公司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开发出近百种竹纤维产品,远销德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瑞竹公司董事长王建忠介绍,他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了5000多亩竹子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发展竹材基地8万余亩,建成12条“以竹代塑”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竹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随着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23年,重庆一般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中心城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提前3年达到国家95%的目标

市无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持续实施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行动,包括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5类“无废城市细胞”评估细则,加快制定“无废城市”建设评估指南、“无废指数”指标体系、“无废城市”建设示范区县(镇街)创建指标体系等,持续开展“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到2027年,全市要建设至少5000个“无废城市细胞”,还将推进数字无废建设,构建“无废城市”数字化应用

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

前不久,位于万盛经开区的扶欢断面总磷指标出现连续超标。收到预警短信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展开溯源排查。随后,当地环保部门通过采样分析、约谈企业、建设临时工程等应对措施,一周时间就解决了污染物超标问题,水质断面达到Ⅲ类考核要求。

这一切,都得益于重庆自主研发的“巴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

据了解,这套系统按照“智能感知-智能研判-智能响应”的架构开展建设,利用物联网、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与AI识别等技术,初步建立起“空-天-地”一体化的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形成“环保天眼”,实现了对全市120条河流的智能监控。

“系统上线后,我市水污染事件处置能力实现了3个80%的提升。”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技术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刘晓说,一是水环境感知更及时,问题发现时间由原来的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效率提高了80%;二是问题研判更科学,通过大数据分析与AI智能、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使问题溯源效率提高了80%;三是治理成效更全面,通过建立水环境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形成市、区、乡镇三级上下联动,实现了问题“一键交办”,24小时处置应答,48小时自动督办,问题处置效率提高了80%。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从水质量、水资源、水生态、水污染、水监管等多个维度入手,为每一条河流量身定制了‘数字化管水一张图’,提升了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实现了水环境可视、可查、可分析,为环境要素感知、污染分析和精准溯源提供了数据基础支撑。”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持续推进数据归集,常态开展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快推进“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建设。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