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要闻
一位老党员的19封“汇报信”
重庆日报 07-01 09:37:36

生前,罗义文老人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交谈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通讯员 肖怡 摄\视觉重庆

过去10年,每年的“七一”前夕,马奇柯都会收到一位老党员写给他和党组织的信。

可今年,他再也收不到了。

“去年老人走了……”马奇柯怅然若失,打开一叠厚厚的书信,“一共19封,全是罗老写的。”这些信,字迹工整流畅,短的1000多字,长的有3000多字。

写信的老党员名叫罗义文,1925年出生,1955年入党,1979年退休后,一直住在老家武隆区火炉镇梦冲塘村。

2013年,时任武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马奇柯去看望罗义文,一番交谈后,两人成为忘年之交。自此,老人每年都会给马奇柯寄两封信:一封写在“七一”前夕,主要是交心谈心;一封写在年末,主要是向党组织汇报工作。

10年来,马奇柯共收到老人19封来信。

近日,记者再次仔细研读这些来信,并来到梦冲塘村,探访这些来信背后的故事。

他曾以挑柴为掩护

多次给川东地下党联络员送信

“活一天就要为党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一天,为新农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一点余热。” ——摘自罗义文书信

罗义文为啥坚持写信?

2020年夏,老人在世时,记者曾采访过他。当时他说,写信的习惯源自年轻时的经历。

罗义文出生在贫困山区家庭,从1949年6月开始,他多次以挑柴为掩护,给川东地下党联络员送信。“那时的密信就是党的指令,关系革命、关乎生命。”老人当时告诉记者,为地下党送信,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使命,“既光荣又艰巨!”

从那时起,罗义文认识到书信的重要性,工作后也坚持学习与写作。

1979年,罗义文从原火炉区供销社退休后,回到老家。那时的梦冲塘村既贫穷又落后,罗义文就想着要为家乡发展做点什么,可家里接连遭遇变故:4个儿子相继离世,只剩下重病的女儿,让他几年内一度闭门谢客。

“慢慢就想通了。”老人坦言,那几年他成天待在家里就读书看报,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党给了我退休金,让我衣食无忧、看病有保障,不愁啥了……回想一辈子,也是党培养了我,给了我工作。”

罗义文说:“不能一直沉沦下去,要振作精神继续为党工作、为民服务。活一天,就要为党服务一天,为梦冲塘发展贡献一点余热。”

为让“五星”这面旗帜走在前头

他写了一封建议书

“根据五星党支部地理条件和实际,大胆试验,勇于拼闯,学习科学种养技术,改变落后面貌。” ——摘自罗义文书信

罗义文的党组织关系在梦冲塘村党总支五星党支部。“五星”这个名字,还是他起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他提议:“就叫‘五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像五星红旗一样红红火火。”

“这个名字好!要下功夫把这面红旗绣好,永远走在前头。”时任火炉区公所书记郑伦财的这句话,让罗义文记了一辈子。

而“五星”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梦冲塘村有个梦冲塘,塘底有两股地下水常年往外冒。10多年前,不少村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养鱼,可几年下来不赚反赔,其中便包括五星党支部书记罗刚。见自己几十万元投入“打了水漂”,他打算挖掉鱼塘改种农作物。

“这么好的水不养鱼?”罗义文闻讯后赶来说,冷水资源是很多地方求之不得的宝贝,养鱼亏了本,就要冷静分析,“不能遭遇挫折就打‘退堂鼓’。”“多少双眼睛看着你呢!”罗义文提醒罗刚,“你带头挖掉鱼塘,群众就会动摇信心,也会跟着不养鱼了。你挖的不只是自己的鱼塘,有可能会毁掉一个产业!”

“那是2012年,我们村各项考核指标在全镇都是倒数第一。我刚上任不久,压力大得很,不晓得该从哪里抓起。”罗刚告诉记者,在暂停挖掉鱼塘后没几天,他就收到了一份建议书——罗义文手写的《五星党支部党群工作思路》,整整两页。

罗义文在建议书中写道:一要敢闯善试,每个社培养1—3户种植养殖大户,种植蔬菜果树、养殖猪羊鱼,探索产业创收;二是原有柑橘树嫁接新品种,搞好枝条修剪和疏花疏果,提高产量和品质;三是自建农家书屋,引导党员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引领家风、乡风文明;四是盘活资源,探索发展旅游业。

罗刚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阅读,眼眶渐渐有些湿润,头脑却逐渐清晰。“没想到他这么大年纪,还有这么好的思路。”罗刚说,当时他拿起建议书就上门向罗义文当面请教,“我记得老人拿出一沓报纸和杂志放在我面前,反复叮嘱我平时要多学习中央、市里的文件精神,学习其它地方好的经验做法,还说党员干部要坚持学习,才能上进、争先、发展。”

事后,罗刚带头将自家鱼塘当作“试验田”,先行先试养鱼技术和开拓市场,再示范推广带动村民发展。

目前,梦冲塘村已建起600亩渔业基地,还与盒马鲜生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这个曾经排名倒数第一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如今,罗刚仍珍藏着那份已发黄的建议书。

临终前他还在想能否安个喇叭

把党的主张送到千家万户

“年纪大了,再不能为党干啥大事了,只能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在有生年月献余热,把党的主张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

——摘自罗义文书信

罗义文家有个书架,摆满了各种报纸杂志。

“每年,我都要订阅各种报刊,镇里也经常送报纸杂志给我。”当年,罗义文告诉记者,他不但自己学,还将报刊送到其他党员家中,让大家都来学,“时间久了,我发现存在‘党员干部干,群众旁边看’的问题。”

他曾在给马奇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以前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村民才是乡村的主人,只是党员干部学还不够,关键要提高村民的认识,唤起群众的内生动力……我准备把党的主张送到千家万户……

罗义文立即行动起来,开启了他的宣讲之路。每天,他都要先自己读书看报学习,再结合村里的实际写学习心得,然后进村入院宣讲。多年来,他累计撰写学习心得3000余篇,记了60多个笔记本。

在梦冲塘村,党员大会、院坝会都是罗义文的讲台,甚至哪家村民有红白喜事,老人也会找机会对到场的村民说上几句。

“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起哄。”罗刚说,但罗义文从来不恼,还坐下来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并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渐渐地,大家发现村里有了些变化——

坏了几个月的自来水管子,修好了,来水了;几年没能立起来的电杆,立起来了,通电了;三名村民先后生病住院,在罗义文牵头下,全村捐款近2万元……

“我们渐渐意识到,有些问题是罗义文在背后促成解决的,通过宣讲,大家的思想认识都提高了。”村里的老党员冉光文说,后来,哪家有红白喜事,如果罗义文不到场,主人甚至会觉得没面子。

见宣讲有了效果,罗义文还走出梦冲塘村甚至走出武隆,前往涪陵、彭水、秀山等地宣讲。直至去世,他累计在4个区县的24个镇(乡)做过宣讲,听众人数达58万余人次。

90岁以后,老人行动不便,却依然在老伴的搀扶下,坚持送报纸、讲政策。

“去世前不久,他曾提出想添置一个话筒,在屋顶安装高音喇叭,坐在家里向村民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罗刚说,“很遗憾,老人这个心愿没能实现……”

他将自己一辈子得的奖金

全部捐给了脱贫攻坚工作

“我捐款1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尽一点微薄力量。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扶贫济困工作中来。” ——摘自罗义文书信

罗义文家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些“奇奇怪怪”的物品:钢笔、雨伞、胶鞋、面盆、搪瓷盅……

“这些都是我得的奖品。”当年,罗义文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还从书架拿起一支老旧的钢笔说,“这支笔跟我几十年了。”

1949年,罗义文给解放军伤员送蔬菜19次,并积极参与征粮等工作,党组织奖励了他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本;1955年,罗义文参与管理的五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上级党组织表扬,获得了奖状和笔记本……

罗义文一生荣获各种奖励98次,后来有些奖励还有奖金,他一分没动,专门开了个账户存起来。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罗义文将账上的9780元钱全部取出来,又添了220元,一次性捐了1万元。后来村里召开脱贫工作会,他再次捐款1000元。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尽一点微薄力量。”在当年年底写给马奇柯的信中,老人这样写道:“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扶贫济困工作中来。”

此外,罗义文还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经常走访关心村里的老年人和困难群众。罗刚说,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2022年,罗义文捐款累计近34000元,“但他对自己很吝啬,一件蓝色中山装掉了色还舍不得扔。”

去年,老人逝世,享年98岁。

如今,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个弯着腰、提着包、蹒跚行走在山路上的身影;再也听不到那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宣讲;马奇柯再也收不到老人的信件了……

马奇柯表示,他将继续珍藏这19封信,和老人一样做到不忘初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为民办实事。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