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男,汉族,1987年5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刑事技术大队教导员。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李果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从警以来,李果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3次。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优秀人民警察”“渝警楷模提名奖”“重庆市公安局学习型党员”“最美合川人”“合川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凌晨2点,区局电子物证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荧幕的蓝光映在李果的脸上,他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额角渗出的汗珠顺着紧绷的眉骨滑落。
“再试一次!”他猛地直起身,抓起桌角的半瓶矿泉水灌了两口,转身又扎进一堆硬盘残骸中。这是李果连续工作的第36个小时——一起跨国电信诈骗案的电子进入关键阶段,藏着上千名受害者的希望……这是民警李果的工作日常,也是一位“技术狂魔”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去年来,由李果牵头负责工作的“李果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检验各类检材1400余份,出具检验鉴定文书600余份,数量位居全市区(县)公安局第一。
实验室里的“极客警察”
在李果的办公室,最显眼的是一台改装成“移动取证终端”的平板电脑。这个巴掌大的设备,凝聚着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心血。
“过去民警得背着十几斤的装备跑现场,现在U盘就能。”他演示时眼睛发亮,像展示心爱玩具的少年。2021年,他研发的“法网极速取证系统”在重庆某赌场窝点首次实战,仅用20分钟便锁定嫌疑人组织架构和资金流向,让30多名嫌疑人当场认罪。
“无人机可以到我们人去不到的地方,这对于地势险要的勘查现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应对手段!”如今,无人机在多领域运用广泛,李果便有了利用无人机的想法,经过与辖区高校团队协商,现场勘查无人机将投入研发和实战。
此外,李果团队还研发了“便携式痕迹光学采集仪”,比较过去采集方式更加准确可靠、操作简便且成本更低。
技术狂热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2022年全国刑事技术技能大赛前,李果为攻克“服务器”新题型,把自己关在机房做完了所有类型的服务器取证研究,笔记写满3大本。最终,他和他所在的团队包揽个人和团体双料冠军。
冲锋一线的“数据捕手”
从警15年,李果的战场始终在数据与代码之间。2023年夏天,他受命参与打击一个盘踞在东南亚的电信诈骗集团。他的同事柳秋霜介绍,那些取证数据最终锁定了诈骗团伙的骨干成员。
这种“死磕”精神贯穿他的职业生涯。2019年,某非正常死亡案经现场勘查及尸检确认死者系服毒自尽,初步排除刑事案件。遗落现场的死者手机因加密未能读取数据,技术人员李果经昼夜破解成功提取信息,揭示死者因遭贷款诈骗损失9.6万元后轻生。经国际警务协作,区局跨境抓获涉案电诈团伙成员21名,侦破关联案件300余宗,涉案资金达600余万元。
“结案那天,受害人家属哭着说‘谢谢你们还了公道’……”李果说,那一刻他更加确信,技术是正义的另一种语言。
“吾术无双,倾囊相授”不仅是李果的座右铭,更是这位“李果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的行动准则。深谙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他始终将技术薪火相传视为己任。2018年亚洲法庭科学学会年会上,他作为基层公安代表作了“电子数据取证在中国公安基层发展”主题演讲;2024年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上,其“人工智能在电子数据取证应用”前沿报告引发技术思潮。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中国刑科协的专业讲堂到省市培训班实操课堂,这位技术传道者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刑事科技教学一线。
敢于突破的“创新先锋”
发明创造上层出不穷,机制上亦要创新不断。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很多行业将其深度运用。近年来,李果还在电子数据领域创新构建“1小时现勘数据闪电入云、3小时智能模型分析”的极速响应体系,打造侦查作战数据中枢,深度融合AI辅助分析与大数据挖掘技术。
通过“1+3+N”协同机制(1个智慧中枢平台、3级立体实战平台、N套精准场景方案),构筑“数据汇聚-智能分析-全链打击”的闭环作战体系,实现技术适配的通用性探索。
他还在业内首创“线索智能碰撞-风险热力预警-行动智慧推演”三驱联动机制,赋能时空轨迹、资金脉络、社交图谱等八维数据分析,成功破解基层民警面对万亿级数据的研判困局,典型案例五次获得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信息化破案比赛一等奖。
此前,在侦办的一起涉案3000余万元的特大网络诈骗案件中,李果自主研发的智能决策模型通过可视化战法图谱,实现工作效率五倍级跃升,锁定犯罪嫌疑人200余人。
15年来,李果坚持刑事科学技术守护公平正义的理念,检验各类检材5000余份,出具检验鉴定文书超过3000份,每一份报告都追求精益求精,无一差错。(文/余安 图/合川区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