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科技创新浪潮中,重庆市科协、区县科协及其管辖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石,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脚踏实地的担当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书写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成就篇章。
他们扎根基层,深耕科普,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升级。
他们聚焦前沿,勇攀高峰,以创新成果为笔,为重庆的高质量发展描绘出绚丽的画卷。
他们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到创新生态的精心培育,用扎实的成绩诠释着科技的力量与温度。
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风采,感受科技力量如何在重庆这片热土上蓬勃生长,为城市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让我们携手共进,向着科技的星辰大海奋勇前行!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今年1月,重庆工商大学温涛校长以《构建商工融合科研格局 以学校所长对接国家区域所需》为题,谈及学校借助“教育强市区县行”,积极构建商工融合科研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以“学校所长”对接“国家及区域所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同期,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重庆工商大学位居主榜参考排名第236位,较去年上升68位。在艾瑞深网发布的校友会2025年中国大学排名(总榜)中,学校位列第198位。
排名的上升,归功于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师生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楫前行、拼搏进取。尤其在学科建设方面,2024年,学校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次性获批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办学层次实现新的突破。
以强科研、深入创新驱动发展理念,重庆工商大学手握“金钥匙”正逐步打开“新质生产力”新格局。
预见未来的“魔法球”
“灰色预测模型”是应用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通过建立模型对系统未来发展趋势或演变规律进行预测的一种数学方法。是基于客观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律,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形成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应用场景包括经济指标、生态环境、能源管理等,是研究小数据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德国前总总理默克尔在华中科大演讲时,曾称赞灰色系统理论创始人邓聚龙教授和(发展者)刘思峰教授的研究工作“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 重庆工商大学曾波、孟伟、李树良、徐晓曾团队
2016年曾波、孟伟、李树良、徐晓曾4人带着他们的灰色预测模型在重庆工商大学组成团队,第二年便发表相关重要成果。接下来的近10年时间,曾波团队的“灰色预测模型”是目前在校科研项目取得成果比例最高的团队之一,“预测理论与方法”不仅在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或NSFC管理学A类期刊发表期刊论文近60篇,其研究成果还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共5项,团队成员入选了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024、交叉学科领域)为学校统计学博士学位点建设发挥了突出的支撑作用。
“大概是5年前,一名网友跟我聊起了‘灰色模型’,后来我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曾波告诉记者,这名网友来自中部某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是通过发表的论文在网络上找到他的,想借助“灰色预测模型”帮助该省粮食局地方调查大队算出第二年全省粮食产量。为了更精准的算出数据,曾波带着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后,更精准的数据很快便呈现出来。此役过后,曾波团队带着他们的“灰色预测模型”游走在各种应用场景中,且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接受过黄河水利勘测院、地方气象局等委托,目前,市应急管理局、市能源局等多家单位也找到我们,希望这套模型在未来可以服务更多场景,接受更多挑战。”曾波说。
校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信息化时代,智能终端设备如何实现精准身份认证与信息安全防护的有机融合,已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性的社会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秦华锋教授从2006年开始便思考着这个问题。
▲ 秦华锋教授带领学生做实验
“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看似哲学的问题却也是个体身份识别的关键所在。”秦华锋告诉记者,静脉识别技术是通过近红外光对人体进行照射,流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吸收了近红外光后获取的清晰静脉图像,再使用特定的算法,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值。识别时将提取的特征值数据与存储的特征值数据进行比对,从而达到身份识别的功能,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到支付、安防、地铁、消费电子等各种领域。
目前广泛应用在各种场景的指纹、人脸识别系统,其实存在许多安全漏洞,电影里截取指纹、AI换脸技术已经不再是科幻,第二代身份识别技术(手指静脉识别技术)会成为未来主流。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该研究的团队之一的秦华锋,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且已应用到许多地方。
2022年,秦华锋团队“三维指静脉识别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被纳入重庆高新区出台“先投后股”改革试点首批4个试点项目之一。资金投入后,实验原型样机很快的成为了示范应用产品。“现在学校内用的门锁,都采用了我们团队的技术,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尽快走进寻常百姓家。”秦华锋说。
近年来,学校致力打造“1+2+2+4+N”学科生态,确立了目标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形成“商工”双轮驱动的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十四五”以来,学校工商管理学、化学工程、电子电力工程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新增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ESI学科数共4个,位列重庆市属高校第二;高标准推进2个市级一流学科、14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打造“双碳”+经济、金融、管理等交叉学科专业群,跨校跨学科开展“数字经济”联合学士学位、“碳金融”双学士学位、“双碳”领域研究生等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目前,重庆工商大学拥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商工融合科研格局正以“新业态”的方式,书写着现代化新重庆新篇章。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方向/文 审核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