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政策是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制度保障。《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77.77%,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重庆自2019年以来连续六年跻身全球百强城市创新集群之列。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重庆作为正在打造的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亟须深化“416”科技创新布局,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推动重庆科技创新由点状突破向系统集成跃升。
当前,重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支撑、要素匹配、机制衔接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高端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支撑体系与重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尚未充分匹配,新兴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行政壁垒阻碍人才合理流动与高效集聚。二是科技金融服务链断层。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金融工具普及度不高,金融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滴灌不足,初创企业难以获得持续资金支持,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的政策生态存在梗阻。三是产业链协同能级不足。科技攻“尖”能级不足,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健全且缺乏“链主”型创新体系,科技型企业缺乏从初创到规模化的政策梯度,科技新赛道缺乏系统性的高能级政策支撑。四是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间科技资源配置失衡,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僵化,科技政策执行弹性不足;区县对传统产业依赖性强,科技产业同质化竞争突出。因此,在“十五五”期间,重庆应锚定“416”科技创新布局,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逻辑链,着力打造“供给更高效、需求更精准、环境更友好、考核更柔性”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科技源头供给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创新。一是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推动构建“高能级实验室+共性平台”创新体系,加大对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和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26年底前力争新增前沿新材料、类脑智能等新领域实验室,推动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二是实施基础研究攻坚行动。支持实施“基础研究+技术攻坚”双驱动工程,设立“颠覆性技术基金”,重点突破操作系统、具身智能、6G通感算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设立“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十年长周期评估+阶段绩效评估”政策,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三是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推动共建“成渝大科学装置共享平台”,强化高端仪器设备、数据库、标准规范等科技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的政策支持,为打造区域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阵地提供政策保障。
强化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高效匹配的政策支持。一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链主企业+创新生态圈”,支持长安汽车、赛力斯、京东方等重点企业牵头组建10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并给予研发补贴。推动试点“整链授权”机制,支持“链主”企业统筹上下游联合攻关与共性平台建设,推动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条。二是强化场景开放赋能。推动出台新场景应用专项政策,构建“全域+多元”场景的政策供给体系,发布通用航空物流与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照护、工业母机仿真等100个新场景,设立场景验证基金并推出“场景首席代表”制度,实现科研人员与企业、区县需求的精准对接。
优化科技金融、人才、教育等领域的政策生态。一是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完善系统性科技金融工具组合,探索发行百亿元规模的“西部科创专项债券”,用于重大基础研究设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设立前沿科技“新赛道”,培育基金和百亿元规模的未来产业母基金,支持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产业发展。适时推出“知识价值信用贷”“基础研究保险”“科技风险池”等覆盖研发链条全过程风险的金融产品,建立成果转化“跟投免责清单”,形成从早期投入到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制度保障链条。二是优化人才政策。打造“渝才强基”政策体系,推动在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人才发展特区”,试点推行“科学家荐才制”“候鸟计划”和“柔性引进人才个税返还制”。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创新价值+产业转化”双元评价机制,将技术合同交易额、衍生企业估值纳入人才晋升指标;推动38个区县设立“人才服务综合体”,优化项目申报与职称评审流程。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高校设立“未来技术学院”,试点“产业导师+学科导师”双导师制,推动应用型本科实施“3+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北碚区、沙坪坝区、永川区、南岸区等区域打造10个“环大学创新生态街区”,优化“成果转化团队免租、收益返还”等政策内容。
构建科技创新政策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构建效能指数。建立“科技创新政策效能指数”并纳入全市及区县教育、科技、人才、金融的综合考核体系,优化每季度发布的政策执行“红黑榜”。二是优化督导机制。由市科技局牵头组建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工作组,联合发展改革、经济信息、金融监管、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科技创新政策执行动态联合督导,完善“政策试点—评估优化—制度完善”政策迭代评估的闭环机制。
文/彭小兵 王思敏 罗浩奇 来源/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
作者彭小兵系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思敏、罗浩奇系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重庆市科技局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项目“‘十五五’重庆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STB2024TFII-DIX00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