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当在颠覆性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重庆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但当前重庆高校科技成果存在转化率低、校地对接不畅、落地支持不足、激励机制欠缺等问题,亟待系统性破局。建议从健全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打造高能级转化服务平台和强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等方面着力破解这些制约因素,打造全国领先的高校成果转化高地,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强支撑。
一、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创新
制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保障。重庆应着力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协同的转化制度体系。一是完善成果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政策,推动市教委、市科技局出台统一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权属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明确成果所有权可依法归属科研团队或高校个人,在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前提下最大限度赋权科研人员。允许试点高校探索多种赋权路径,赋予高校教师科技成果的自主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鼓励“作价入股+出资入股”相结合的灵活模式,明确更高比例的收益归属成果转化团队,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二是改革高校建设与绩效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双一流”高校建设与年度绩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如专利转化率、转化收入、企业合作项目等)纳入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评价。加大成果转化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指标权重,建立成果转化导向的晋升机制,设置“转化型人才通道”。三是加强财政支持。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通过市级财政引导,鼓励区县财政配套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无偿资助+股权投资”联动方式,对不同成熟度的科技成果分类支持,在专项资金使用中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容错试点”,对经评审后失败的转化项目,在财务审计、绩效考核中给予合理容忍空间。
二、依托平台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生态
转化平台是科技成果迈向产业化的中介载体,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转化平台体系是有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支撑。一是建设知识资产评估与转化支持平台。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设立重庆高校知识资产评估中心,打造“一区多点”“一校多中心”布局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集技术展示、成果撮合、评估认证、投融资对接于一体,能够提供从评估、孵化到融资、落地的一站式服务。二是推动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支持鼓励高校以企业化模式设立或改造原有技术转移机构,引进专业职业经理人,明确盈利导向和服务目标,允许其在成果处置、项目孵化、股权收益分配等方面享有更大自主权,强化技术评价、专利布局、产业对接、知识产权运营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建设“重庆科技成果供需数据库”和“智能撮合系统”,实现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高效化、智能化。三是构建校地共建型科技成果孵化园。依托大学科技园升级成果孵化基地,推进高校科技园、大学科技城等功能区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家门口”孵化转化、就地产业化。同时打通“科研—中试—产业化”通道,引入社会资本共建成果转化平台,提升孵化服务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四是加强“陪跑人”队伍建设。推动高校与科技园区、创投机构、科技中介等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嵌入式培养。同时,通过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明确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等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地位,比如技术评估、市场对接、谈判撮合、投融资引导、企业孵化等服务内容,并纳入高校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之中。
三、强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打通政策、产业、高校、科研、市场“五个通道”,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深度融合,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构建贯通全链条的转化网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一是建立“产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技术对接机制。围绕重庆先进制造、绿色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高校与重点企业开展“揭榜挂帅”式技术攻关,推动高校科研力量围绕企业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精准发力。二是提高科技特派员工作质量。鼓励高校科技人员以成果项目为牵引,带团队、带成果、带技术方案进企业,实现“项目落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全过程嵌入式科技成果转化,并探索建立驻企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常驻企业,做到“沉下去、干起来、见成效”。三是推动高水平校地合作。支持高校与区县政府、企业深度对接,构建“高校+企业+基金+园区”多元协同的转化模式,包括鼓励高校与地方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强化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研发,以及在有条件的区县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化样板,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转化、落地、孵化。四是支持科研成果创业转化。鼓励高校教师在渝创办科技企业、设立成果转化工作站,探索科技成果“股权化”运营模式,推动以“技术入股”方式实现产业化,切实促进“实验室成果”向“市场产品”转变。
文/邹宝玲 高俊 来源/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
作者邹宝玲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高俊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