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全国低碳日丨以2.4%支撑5.6%!看重庆发展“含绿量”何以不断提升
城乡统筹发展网 06-25 15:14:23

走进沙坪坝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目光所及,一派繁忙景象:车有序通行,集装箱堆积如山,龙门吊起落不停……在这里,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绿色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实现出海

中欧班列作为一种跨大洲、长距离、大运量、全天候的铁路运输方式,相较于海运和空运,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这些产品的运输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也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为进一步增强中欧班列的绿色低碳性能,该公司还对班列进行了高效节能技术改造,通过轻量化设计、使用节能型发动机等方式,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在列车调度方面,公司还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列车运行路线和全程时刻表线路,减少空驶和等待时间,提高运输效率,从而降低能耗。中欧班列绿色低碳物流模式也因此获评重庆市2024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肩负着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职责使命。

近年来,重庆强化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应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来自重庆市有关部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碳排放持续降低,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为加快推动绿色转型,重庆成立美丽重庆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出台《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迭代构建美丽重庆建设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把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纳入《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组织潼南区、涪陵高新区、九龙新城园区有序推进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重庆还持续提高能效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截至2024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的28%提升至34.6%,新能源装机规模占电力总装机规模比重从2020年的6.3%提升至15.5%。重庆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五型(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获批全国首个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企业降碳方面,重庆落实国家安排,做好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企业管理,有序推进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扩围纳入全国碳市场。发挥重庆碳市场带动作用,利用市场手段助推绿色发展。截至2024年底,地方碳市场累计成交碳排放指标5299万吨、交易额12.8亿元。

聚焦公众绿色低碳生活,重庆发布碳惠通平台3.0版,截至2024年底,累计注册人数超300万,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CQCER511万吨、1.4亿元。

在深化碳金融改革,推动资金向低碳领域聚焦方面,重庆有序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快形成“1+N”1个国家试点两江新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等11个市级试点区县)试点体系,建成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政银企三方互通互联的气候投融资对接平台,企业通过平台进行项目申报,集中推送给金融机构,达成融资需求,有效解决银企孤岛效应。截至2024年底,平台注册企业14953家,筛选入库项目544个,融资意向4009亿元,入驻金融机构21家;推动成功对接气候友好型项目88个,达成融资金额344亿元。

重庆还提升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能力,研究形成重庆市气候适应能力分析工具,探索建立气候影响、风险及脆弱性评估机制。构建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健全防汛抗旱应急工程体系。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行业适应气候变化水平。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将聚焦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与国土、产业、经济等规划体系的融合衔接,协同推动空间优化、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面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美丽重庆。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