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每一个‘15分钟生活圈’都是一个小微城市,千百个小微城市共同组成重庆这个超大城市。让每一个社区都‘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实现‘家门口的便利生活’,使老百姓满意、放心是生活圈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6月30日,在“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闻发布会上,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颖表示,重庆正通过划圈定策、精准配置、共商共建、数字治理一系列举措,让915个15分钟生活圈成为“家门口的便利生活样板间”。
▲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颖
划圈定策:把中心城区全域划分成915个“小微城市”
余颖介绍,重庆打破传统“大片区”规划模式,根据慢行可达范围,结合管理边界,将中心城区全域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每个圈都像“微型城市”——首先引导统筹配置菜市场、学校、养老设施等,确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决,其次是摸清每个生活圈的缺项和居民需求,再结合实际“一圈一策”做规划、定计划,有序推进生活圈的建设。以“标配+定制”的组合,确保居民“下楼买菜、步行就医、就近养老”。
精准配置:该有的不能少,能合用的不单建
如何让生活圈规划建设得更科学?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有妙招——为生活圈定制“配方表”,量体裁衣、精准配置。
分类指导:将生活圈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商服型、其他型及乡村生活圈,对各类型生活圈配什么设施进行明确;
灵活搭配:引导服务空间和功能混合利用,建设老幼复合、医养结合设施等,比如利用幼儿园闲置空间设置养老服务站,实现“老幼共托”;
精准配置:针对生活圈人口结构进行差异化配置,比如婴幼儿较多的生活圈增加嵌入式托育服务等设施,青少年比较多的生活圈增加一些体育活动设施。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让资源配置如搭积木般多样化的同时实现最大化利用。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让资源配置如搭积木般多样化的同时实现最大化利用。
共商共建:大家一起商量着把生活圈建得更舒适
规划师画图纸,不如居民说需求。余颖表示,为了让生活圈更贴近居民的需求,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同时和住建委共同推进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进社区,搭建了和老百姓需求之间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召开“院坝会”听取居民意见、问需求计;举办社区规划艺术节引导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营建;邀请规划师把关设计方案……让居民在生活圈建设中更有参与感,推动生活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数字治理:用数字化帮助生活圈“查漏补缺”
生活圈建立起来后,如何快速发现生活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怎么用”,促进各方协同优化、共同治理?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正在开发的“生活服务圈空间治理”数字化应用给出了答案。该数字化应用能实时监测设施使用率让生活圈“更聪明、更智慧、更便捷”。例如,九龙坡区谢家湾民主村社区,基于动态评估和空间需求感知,智能识别出停车位和充电桩不足等具体问题,利用近期无建设计划的用地,新增400多个停车位和部分充电桩,让生活圈会“自己说话”。
当“15分钟”成为城市治理的刻度,重庆的答案不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更是“以人为本”的精准服务。余颖表示,未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升级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应用,把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整合起来,实现优质智慧生活服务“一站式”平台,让居民心里满意、住得舒心。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赵懿玺/文 审核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