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际銮书院 “际启新程” 社会实践队于 2025 年 7 月初,走进江西省南昌市长堎街道幸福里社区与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以 “传承中华文脉,绘就乡村新篇” 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传承、健康惠民、环境美化、成长护航活动,用青春力量为基层注入活力。
一、文化传承:让非遗与国粹扎根乡土
实践队以 “活化传统” 为核心,在两地搭建文化传承桥梁。在凤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送戏下乡” 活动让赣剧艺术焕发新生:队员们通过生动讲座梳理赣剧从弋阳腔到多声腔融合的发展脉络,解析《张三借靴》等经典剧目的艺术特色;“创意脸谱 DIY” 环节中,孩子们用五彩颜料在脸谱上勾勒想象,将对戏曲的理解融入创作,在指尖触摸传统文化温度。
在幸福里社区,非遗传承以 “漆扇制作” 为载体,队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调漆、晕染、勾勒,让古老漆艺在少年手中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凤山村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更显匠心:从中医体质辨识讲座里 “阳虚体质忌生冷” 的通俗解读,到养生茶制作时 “红枣配枸杞,补气又明目” 的实践教学,再到艾草锤制作中 “一草一木皆良药” 的认知传递,传统智慧在互动中自然浸润人心。
图为小朋友DIY脸谱。樊启越 供图
二、惠民服务:健康与劳动绘就民生底色
实践队将 “服务基层” 落到实处,用专业与汗水践行担当。健康惠民方面,凤山村的中医服务活动直击村民需求:队员们现场演示刮痧、拔罐疗法,为肩颈酸痛的老人缓解不适;结合乡村常见健康问题,科普传染病预防与慢性病调理知识,推荐 “生姜炖羊肉治虚寒” 等本土化药膳方案。一位体验推拿的老奶奶感慨:“城里大夫讲的咱听不懂,这些娃娃说的咱都明白。”
环境美化行动中,两地队员化身 “美容师”。幸福里社区的绿化带里,队员们顶着烈日拔除杂草、清理枯枝,让公共空间焕发新颜;凤山村的石板路上,扫帚与铁锹的碰撞声此起彼伏,汗湿的衣衫换来村道的干净整洁。村民送来的凉茶、竖大拇指的点赞,成为对 “劳动最美” 的生动注解。
图为老人拔罐治疗。樊启越 供图
三、成长护航:知识与安全共筑青春防线
聚焦青少年成长,实践队双线并行守护未来。“知识启智” 课堂上,队员们既是 “英语老师”,用字母卡片游戏教孩子们认读音标;也是 “课业辅导员”,耐心解答数学难题、指导作文写作。凤山村的小虎起初羞于开口说英语,在 “音标魔法棒” 的趣味引导下,逐渐能大声跟读,眼里的光芒愈发明亮。
“安全守护” 行动同样扎实有力。两地防溺水讲座通过 “案例分析 + 情景模拟” 的方式,让 “六不原则” 深入人心:队员们用当地水域案例讲解风险,演示 “竹竿救援”“仰漂自救” 等实用技能,“击鼓传花” 问答环节更让孩子们在欢笑中牢记要点。当全体孩子举起拳头宣誓 “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 时,坚定的声音里透着成长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防溺水宣传”。樊启越 供图
四、文脉寻根:古道遗迹承载历史记忆
在凤山村,实践队开启了一场 “触摸历史” 的寻根之旅。队员们踏上徽饶古道的青石板路,这条曾见证徽商驼队足迹的千年驿道上,“吴楚分源” 古碑默默矗立,“堆婆冢” 的石块堆积着 “方婆施茶” 的善念传承,同春亭的斑驳墙体里藏着过往行人避雨的故事。
队员们一边记录传说,一边用镜头留存遗迹,深刻理解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的深意。这些承载着岁月沧桑的古迹,不仅是地理的标识,更是串联起历史传说与人文精神的纽带,让队员们在行走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厚重与绵长,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成为实践中最厚重的收获。
此次实践,队员们以青春之躯践行使命,让文化在互动中传承,让服务在实干中落地。正如队员日记所写:“我们来的时候带着热忱,离开的时候装满成长 —— 这里的故事,会永远刻在青春里。”(通讯员 黄小忠)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樊启越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