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山城可“算”天:数值+AI秒算致灾天气重点实验室落户重庆
城乡统筹发展网 07-15 12:18:40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7月14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发文认定了2025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致灾天气数智融合预报预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重点实验室由重庆市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联手打造,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斌研究员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宋君强院士和沈学顺院士分别担任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以后会专门研究怎么用更智能的技术,精准预报暴雨、高温等致灾天气,帮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更好地防灾减灾。

重点实验室要做什么?

简单说,该重点实验室就是要把“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数值预报是用复杂的物理模型算天气,人工智能则能快速处理海量数据,两者结合就能更精准、更快地预测极端天气。

比如重庆地形复杂,山多雾多,给天气预报添了不少难度。重点实验室会重点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整合卫星、雷达等观测数据,让预报模型更准;怎么用人工智能提升计算效率,更快给出暴雨、高温等预警;还有重庆的极端天气为啥容易引发内涝、山洪,怎么提前预判这些风险。

最终目标是建成国内领先的气象研究基地,培养专业人才,让重庆的灾害防御更精准,老百姓更安全。

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啥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科技创新,尤其是数智技术。西部(重庆)科学城正打造“算力支撑—智能应用—产业升级—城市治理”的完整创新链条。重点实验室通过攻关高分辨率区域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助力该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闭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动力。通过研究更先进的天气预报技术,不仅能让气象灾害防御更自主可控,还能推动数智技术从“算得快”到“用得好”,助力超大城市治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帮成渝地区更好地发展。

具体要解决哪些难题?

重点实验室会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致灾天气数值预报技术与可预报性研究,让天气预报模型更准。重庆地形复杂,山和大气、地面和空气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天气。重点实验室会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模型,整合卫星、雷达数据,建立快速更新的预报系统,让“几点下、下多大、下在哪”的预报更精准。

人工智能与数值预报融合技术研究,让人工智能和数值模型结合得更好。人工智能算得快,能抓住天气变化的复杂规律。重点实验室将构建“区域-局地”一体化的0-12小时强降水智能预报模型,同时搞清楚AI为啥能做出这样的预报(也就是“物理可解释性”),让AI和传统预报模型取长补短。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模式扰动技术、资料同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快速扩展集合预报和同化的样本数量,显著提高区域地球系统数值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致灾天气风险形成机理与灾害预警技术研究,搞清楚极端天气的“脾气”,提前预警风险。重庆80%的城镇依山傍水,一场暴雨可能引发内涝、山洪。重点实验室拟利用西南地区“天-空-地”多源气象观测数据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数据,厘清复杂地形下致灾天气精细结构,解析复杂地形下致灾天气形成机理,分析这里的极端天气是怎么形成的,为进一步发展气象风险预警技术提供天气学理论基础。利用气象、水文、地质、林业等跨行业、跨部门数据,以及承灾体信息、社会经济、公共卫生等数据,发展人工智能和物理模型耦合的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建立分场景的灾害风险预警系统,提前预判哪些地方可能受灾,给出分场景的风险预警,比如“某路段可能内涝”“某河段可能有山洪风险”。

有了此重点实验室,以后重庆应对极端天气会更有底气,老百姓的生活也会更有保障,还能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添一份科技力量。

审核/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