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2月5日,重庆“新春第一会”擂响奋进战鼓,市委以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首要任务,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系统施工图,把“科技创新”列为头号动力源,明确实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人工智能+”行动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综合科创水平保持西部第1、全国第7。在此大棋局中,科协组织被赋予“主要社会力量”的新使命:既要托举原始创新,更要让科技“沉到底”。奉节县科协闻令而动,把104家“农民科技小院”布进大山大库,让实验室的成果“零时差”落到脐橙园、猕猴桃架下,成为山区库区富民强县的“微支点”。小院故事,正是重庆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基层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
记者:黄主席,最近“农民科技小院”这个词在奉节很热。先请您用一句话给读者介绍一下,它到底是什么?
黄培成:一句话——农民科技小院就是让高校、科研院所(包括本地农技部门)的技术“零时差、零费用、零距离”落到农户的地头、心头和钱袋子里。
记者:为什么会诞生这样一个模式?
黄培成:我们长期面临三大痛点:科研成果“下地难”,多数农户用不上;技术推广“入户难”,基层缺人才;资源环境“压力大”,粗放生产难持续。农民科技小院就是把高校(科研院所)、本地“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户绑在一条产业链上,打通“最后一公里”。
记者:国家战略层面怎么给它“撑腰”?
黄培成: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科技小院”,今年新修订的《科普法》也明确科协是科普“主要社会力量”。政策、法律双保险。
记者:奉节给自己定了什么小目标?
黄培成:县委、县政府根据科协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明确由科协牵头,建设覆盖全县主要产业的农民科技小院。截至目前,已在全县33个乡镇(街道)挂牌104家。
记者:小院不是挂个牌就行,咱们怎么保证质量?
黄培成:我们设了“五有”硬杠杠:一有技术“专家“领衔;二有固定办公场所;三有示范基地;四有企业依托;五有技术推广。准入门槛卡得死,宁缺毋滥。
记者:运行一段时间,您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黄培成:主要有三个方面:运行保障方面——部分自身“造血”功能强、经济收益好的小院运行良好,但产业规模小、“收益”欠佳的小院运行普遍比较困难;技术支撑方面——多数小院没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业团队入住,“土专家”“田秀才”无法破解的技术性问题时有发生;工作激励方面——小院按县上的标准要求建成后,没有配套政策给予支持激励,影响后期作用发挥。
西南大学“科普团队”指导康乐镇脐橙果园
记者:怎么破题?
黄培成:县科协给自己定了三个角色:联络员——建立工作群,随时掌握情况,并不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把部门、企业、合作社拉到一起“对对表”;服务员——对小院反映出的技术性问题,县科协对接相关单位,积极争取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推荐官——根据小院作用发挥情况,将表现突出的相关人员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主动在项目争取、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支持。
记者:落到农户头上,小院到底能帮什么忙?
黄培成:我给负责人定了“四字诀”——“谋、推、创、防”。
谋方向——帮助农户选产业、选项目,比如精品脐橙、生态猕猴桃种植;
推技术——根据农户需求和现实需要,讲求针对性、操作性和个性化,比如脐橙科技小院专家团队常驻康乐镇,现场开“田间课”;
创品牌——引导农户树立品牌意识,注册自己的农产品商标,统一包装设计、可追溯二维码,让果子卖出好价钱;
防风险——帮助农户找销路,分析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对接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避免“丰产不丰收”。
记者:最后请您用一句诗,给正在奋斗的农户和科技工作者鼓鼓劲。
黄培成:借用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科技为帆,实干为桨,咱们一起把奉节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文/记者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