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地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和使命任务。在这一宏伟蓝图下,教育内容现代化不仅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义,更承载着培育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使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均明确要求新课程需反映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然而,现代科技成果有效融入中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理念认知、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以及主体协同四个关键要素,仍面临理念认知不明确、内容结构待优化、教学方式较陈旧和主体协同不深入等现实困境。面向人才培养需求和教育实践诉求,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破题解惑。、
研制标准,建立成果融入规范体系
科学、合理的统一标准是保证现代科技成果有效融入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关键,须在深入研究政策和考察现状的基础上,为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立基本规范体系。
一是建立内容融入标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已有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对成果内容选取、呈现方式、教学模式、适应学段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质量指标,为提升课程品质适配现代科技成果。
二是建立机构融入标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普基地等参与中小学课程建设,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场地设备、师资供给等方面满足基本门槛标准。
三是完善中小学科学教师准入标准。从科技发展趋势和新时代科学教育要求出发,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授课教师准入标准,以标准为依托开展资格认证、岗位评聘、培训进修、评优评先等工作。
增强师资,提升教师课程研发能力
科学教师是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中小学课程的主力军,要以现代科技成果融入课程的研发能力提升为重心,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科学教师队伍。
一是将现代科技成果融入科学教师职前培养。以高等师范院校及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主体,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科技史教育,提升科学教育素养,从源头加强优秀教师供给。
二是将现代科技成果贯穿于科学教师职后培训。鼓励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规划,建立培训基地,设计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课程培训内容。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的中小学科学类培训项目,分层推进教师教学转化能力培训,增强教师科学教育的理解和实操能力。组织中小学科学教师到高校、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业等深入研修。
三是建设科学教师课程研发支持平台。建设针对科学教师课程研发能力提升的学习中心、学术论坛、优质课竞赛等平台,以多种形式支持教师更新学科知识、紧跟学科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方法。
搭筑平台,构建虚实结合课程资源库
为应对课程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问题,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科技行政部门牵头、教研机构具体落实,搭筑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一是依托高端科技创新平台转化科学课程资源。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高精尖技术企业等单位,将重大科研项目转化为科学教育课程资源。
二是建立科学实验室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省级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市区级科学教育实验室和校级跨学科教学实验室,各级各类实验室间共享课程资源。支持引导各类企业以捐资、挂牌、冠名等形式,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
三是发展科学教育数字平台和数字课程资源。依托国家和地方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和实践探究空间,建立科学教育数字资源库,面向全体师生免费开放。
拓宽路径,畅通科学家参与渠道
科学家是现代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为加快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中小学课程,须拓宽科学家及科研机构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路径。
一是支持科学家深度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吸纳更多科学家进入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深度参与中小学课程标准制定、地方教材编写、师资培训项目等,将各类现代科技成果更加巧妙适切地融入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二是支持科学家长期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推动科学家以“科学副校长”“科学导师”等身份,指导学校开展3年以上的科学教育建设,指导学生开展1年以上的科学探究,将科学家精神贯穿于科学教育全过程。
三是支持科学家广泛参与科学教育。引导科学家与中小学校合作探索前沿科技与基础教育创新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推动科学家与中小学联合教研、联合教学,进行多类型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支持科学家在中小学设立创新实验室、科普站、工作室等,通过专题讲座、前沿报告、特色项目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完善制度,健全多方协同保障机制
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中小学课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科学教育协同机制建设。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形成“政府—基地—学校—社会”四方协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中小学校”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
二是完善教研体系建设。加强教科研共同体建设,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建立国—省—市—区(县)—校五级科学教育教研体系。建设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带动区域内科学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三是完善科学教育激励制度。创新激励机制与容错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将科研人员参与科学教育的工作成效纳入其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标准,全面、公正地衡量和评价其在科学教育领域的贡献与成就。
文/杨颖 李九彬 审核/刘辉
作者杨颖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高级教师,李九彬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委托重点课题“重庆市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