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稳民安、粮安国安。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粮油生产基地,重庆坚持把建设新时代“巴渝粮仓”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重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本文全面剖析重庆粮油生产现状,系统梳理建设新时代“巴渝粮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重庆粮油生产现状
近年来,重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创新突破等措施,推动全市粮油生产取得显著成效,为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提升规模,彰显区域地位。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047.9万亩、产量1100.7万吨,创近16年新高;油料播种面积564.2万亩、产量79.8万吨,油菜籽生产实现17连增。从全国及地区位次看,重庆粮食产量居全国第22位、西部第9位,油料产量居全国第16位、西部第4位,体现出“山地特色”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稳固了其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粮油生产基地的地位。
垫江县大面积开展油菜单产提升活动
2.保护耕地,夯实生产根基。重庆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432万亩,建立“田长制”监管体系,确保耕地优先保障粮油生产。截至2024年底,重庆市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188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1021.6万亩以上。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3万平方公里,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90%,耕地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质量平均等级达4.4。
3.振兴种业,开发农业“芯片”。依托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农户”联动模式,重庆大力构建现代种业创新链,研发推广多个突破性品种。水稻选育“Q优”“神9优”“渝香优”系列优质杂交稻,抗稻瘟病、耐高温特性突出,理论亩产达650千克。“庆油3号”“庆油8号”再次入选全国冬油菜推广面积前十;“庆油11号”新品种含油量52.37%、亩产202.4千克,均为全国第一。玉米推广“渝单”系列耐密植、抗倒伏品种,山区亩产突破500千克。水稻、油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8%和95%。
4.创新科技,提速绿色发展。针对山地地形特点,重庆推广微耕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智能装备,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2100余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6.8%。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将分散地块整合为集中连片农田,农机作业效率提升3倍以上。集成推广水稻旱育秧、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等技术,减少化肥用量15%~20%。推广“稻油轮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模式,2024年复合种植面积超50万亩。
5.精准政策,增强防灾能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024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22.51亿元,实施粮油作物物化成本保险,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建立健全灾前预防、灾中处置、灾后恢复的风险管理机制,常年储备国家级救灾备荒种子99万千克、市级50万千克,5年累计争取中央和市级救灾资金2.9亿元,助力灾后生产恢复。
二、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面临的问题
受重庆山地地形、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仍面临四大结构性短板。
1.耕地碎片化与利用低效。重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98%,耕地平均质量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并且耕地零星分散,单块1亩以下的耕地占比超80%,农户的耕地分布在5处以上的超50%。同时,耕地“非粮化”整改难度大,尽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432万亩,但部分区县仍存在“非粮化”反弹压力。例如,2023年,有园林种植公司在璧山区七塘、大兴等9个镇(街)占用耕地种植草皮,面积近万亩。此外,万州区后山镇紫云村2023年将部分原本就是耕地的竹林恢复为耕地,然而整治完成后一年,这些耕地又再度撂荒,长满杂草。另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缺口达30多亿元,仅靠新增耕地指标交易难以持续,可持续投入机制亟待完善。
2.种业研发与农机适配短板。重庆种业虽培育出“庆油11号”等全国领先品种,但“育繁推”一体化链条尚未有效贯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优异基因挖掘不够。2024年重庆农机化率56.8%,较全国低5.2%,水稻机播机插率仅33%,玉米、油菜等作物关键环节“无好机可用”现象突出。农业数字化转型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模式尚未广泛普及,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3.经营主体与服务体系薄弱。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且年龄结构老化,2024年,全市在册新型职业农民平均年龄53.2岁,35岁以下占比不足10%。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短缺、青黄不接,严重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主体质量参差不齐,覆盖范围有限。村集体组织作用发挥不足,虽有地方采取“社会化组织+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激活撂荒地,但全市仅30%的村建立类似机制。农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重庆市开展“农技员进村包户联主体单产提升农技行”活动
4.政策精准度与风险防控不足。惠粮政策精准度有待提高,现有补贴政策对丘陵山地特色种植模式支持不足。2023—2025年为我市种粮大户补贴政策过渡期,该政策逐步退出实施,过渡期结束后拟取消补贴申报,影响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积极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需进一步扩大。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反映,2022年种粮因天旱损失超70万元,实际保险赔付仅30多万元,且因超过保险公司自己规定的赔付率,次年不允许再以原主体名义参保。此外,极端天气频发对粮油生产构成威胁,50%的区县尚未建立灾情预警数字化平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仍需加强。
三、补齐短板的对策与建议
建议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服、藏粮于制”为核心,强化科技赋能和风险防控,持续提升重庆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使“巴渝粮仓”愈装愈满。
1.藏粮于地,厚植发展“耕”基。良田是“巴渝粮仓”的地基,耕地应稳面积、提质量。
①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对“大棚房”等问题实行“零容忍”。依托“渝耕保”数字化平台,建立耕地动态监测机制,确保每一块耕地都有人管、有人护。
②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迭代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将投资标准提高至3000元/亩以上,重点加强“一平两通”建设。推广“施工+运营”模式,探索“以地养地”机制,通过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反哺建设资金。
小学生在位于梁平区新盛镇的川渝现代农业合作园中游学
③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对坡度25°以下的撂荒地,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等方式应复尽复;对坡度较大的撂荒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果林或生态农业。推广“一张图”数据叠加分析经验,建立撂荒地动态管理台账。
2.藏粮于技,提升生产效能。良法决定了“巴渝粮仓”的容量,应以科技赋能粮油生产。
①强化种业振兴攻坚。加大重庆南繁基地等平台建设力度,聚焦油菜、水稻等优势品种,实施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对选育突破性品种的企业给予后补助激励,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②加快先进农机应用。设立农机研发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针对丘陵山地特点,研发推广小型化、智能化农机装备,重点突破水稻机播机插、玉米收获等瓶颈环节。对购置新型农机的农户给予补贴。
③数字赋能粮油生产。推广“数字农业大脑”和“产业大脑”经验,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耕地质量、作物长势、病虫害等情况的实时监测,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方案。
3.藏粮于服,完善经营体系。良体(良好的经营主体)是“巴渝粮仓”的支柱,应培育壮大新型粮食经营主体。
①培育新型职业粮农。实施“巴渝粮农”培育计划,依托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定向培训,对返乡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创业补贴和信贷支持。推广“农机手培训+村集体劳务组织”模式,打造“懂农业、能带头”的专业人才队伍。
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村集体组织作用,支持其领办农机服务队或提供中介服务,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农户不同需求,推广多元化服务模式,对提供高质量社会化服务的主体予以奖励,对坑农害农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③培育壮大领军企业。设立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创新生产工艺。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对研发新型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用地保障,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4.藏粮于制,完善保障体系。良策是“巴渝粮仓”的墙体,应精准施策重点保护。
①加大政策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向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农机研发等领域倾斜。建立粮油生产专项补贴,对渝西八区、龙溪河流域等优势区域给予重点支持,确保示范片单产增长10%以上。
②优化补贴机制。实行阶梯化奖补政策,对单产提升显著的经营主体给予最高200元/亩的奖励。从耕地地力补贴中切块,继续稳定种粮大户补贴。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将特色粮油作物纳入保险补贴目录。
③强化风险防控。完善农业灾害预警体系,加密苗情、墒情、灾情监测站点,适时适地发布预警信息和处置预案。建立农业应急物资储备库,科学布局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确保灾害损失得以有效防控。
405200 重庆市梁平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吴正远
405200 重庆市梁平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陆顺燕
《农家科技》(202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