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清华学霸变身“花椒教授”:1万亩荒地逆袭记
城乡统筹发展网 08-05 14:22:39

记者 刘代荣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廖媛 陈波儿

“让你们久等了,很不好意思!”4月21日,在潼南区双江镇党群服务中心,一名骑着摩托车的青年男子停下车后,一边对记者一行说着表示歉意的话,一边取下绑在摩托车上的锄头剪子,一边示意大家到办公室就座。

眼前,这位身材高大、约有1.8米的男子,脸被晒得黝黑、裤腿上沾满了泥土、穿着的胶鞋几乎全是泥巴,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着实让记者感到惊讶。

张升平在查看花椒结果状况

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甘愿到农村开展科技兴农服务的新农人——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潼南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双江镇丁沟村本土人才张升平,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张技术”。

“名校光环”换胶鞋:清华学子的农业梦

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去搞农业,打破了人们对“名校光环”的固有想法,让很多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张升平的人生态度和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着实让人敬佩。

“中国是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科技作支撑,就不可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对一些人的疑问,张升平常常微笑着回答,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供给,正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2004年,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的张升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专业,2009年顺利完成学业。此后,张升平把主要精力投入考研,同时在北京一家企业做兼职工作。

“那时,有很多选择,但我最终选择了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张升平介绍,他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祖辈以农业为生,亲历了父母劳作和生活的艰辛,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情怀。

2015年,张升平的事业发生了转折。当年,已担任北京一家公司区域负责人的张升平,毅然辞职,来到重庆长寿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

“在长寿,农民产出的柚子、血橙都是论斤卖,张升平认为这种方式难以吸引城里客人。于是他改成论株卖,游客可以选定一株,然后商定好价格后由他们自己采摘,提升了城里人的采摘乐趣,带动农户增收20%以上。”张升平说。

“在电子商务中,我接触了大量的农业特色产品,目睹了农业产品因技术滞后、管理粗放等带来的滞销困境,内心深受触动。”张升平举例说,长寿区有的农户种出的沙田柚品相不好、口味欠佳,其原因是不善于管理,施肥、病害防控等关键环节把握不好。多数都是一家一户零星种植,数量少、技术差、形不成规模,收益自然不高。

从那时起,张升平就开始思考,发展特色农业仅靠农民自己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作支撑。

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到基地调研

2020年,恰逢潼南区大力开展农村人才引进工作,张升平决定放弃城市高薪电商工作,在校友张昭源的推荐下他来到潼南区双江镇,以新农人的姿态扎根花椒种植产业,开启了科技兴农服务农业产业新天地。

3个月往返江津10余次:取经“花椒大王”

2020年初,张升平作为本土人才被双江镇丁沟村引进,后来被聘为全镇村集体联营企业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为双江镇万亩花椒基地提供技术服务。

“刚到双江镇,我对花椒种植技术并不熟悉。”张升平说。对于有着清华大学学历背景的他来说,学习花椒种植技术简直就是“小儿科”。于是,他凭借清华大学培养的担当精神和思维方式,通过参加技术培训会、网上学习和向专家请教等方式,不断学习花椒种植技术。

江津是中国著名的花椒之乡,不仅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多个项目获国家专利。张升平多次前往江津,甘当一名小学生,向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花椒大王” 肖国林学习九叶青花椒的矮化技术、施肥时间、病害防治等知识。

“我一边学习江津花椒种植技术,一边琢磨如何把江津经验变为潼南实践。”张升平说。3个月内他往返江津10多次,将矮化密植技术改良为符合双江镇地理环境和气候要求的“立体管护法”。

同时,为了解决花椒坐果率低的难题,张升平白天蹲守田间记录数据,夜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最终通过剪枝密度与光照角度的量化分析,使花椒坐果率提升了1至2倍。

张升平介绍,其间,他先后参加了重庆市乡村振兴骨干人才培训班、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重庆市骨干劳务经纪人专业能力提升班和潼南区致富带头人(农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进一步开阔了科技兴农视野,学到了科技服务农业的实用技能,增强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

创新农技培训:VR演示+田间实操的300场课堂

学到了实用技术,就得派上用场。双江镇的21个村(社区),让村村都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花椒,不仅是张升平的心愿,更是广大村民期待已久的愿望。

张升平采取“实验室+田间实践”模式,不断推广花椒种植技术。每天天一亮,张升平就一头扎进花椒地里,修便道、整地、修排水沟、栽苗、杀虫……样样亲力亲为,与当地村民一起忙到天黑。几个月下来,他人晒黑了,与当地村民没啥区别。

“与村民一起干,能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让他们认可我。”张升平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2021年开始,他决定在镇里开办花椒种植技术培训班,让更多的村民学会花椒日常管护技术。

2021年3月,张升平创办的“花椒产业技能培训课堂”正式开始,吸引了镇里大多数种植户前来听课。在授课中,他采取“理论讲解+VR实景演示+田间实操”三维教学模式,让深奥的农业技术变得简单易懂。

近年来,张升平创办的农技课堂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300多场,听课农民达9000余人次,培养出167名农业技术能手。村民谢飞扬运用所学的知识改良自家果园,西瓜亩产提高了30%,成为镇里的“土专家”。

清华学子“改行”种花椒,让原本不看好的村民改变了看法,当初质疑的老农民们也心服口服,“张技术”的称呼也不胫而走,成了双江镇干部群众对张升平的尊称。

“股东农民”年赚1万+:7700户的共富实验

“长期以来,农民在发展种植产业上基本上是单打独斗。”张升平介绍,在服务村民花椒种植中,他发现双江镇21个村(社区)几乎是各搞各的,村集体经济走的是传统单村发展的路子,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在双江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动员7700余户群众用1万余亩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各村成为联耕公司股东,发展了1万余亩“九叶青”花椒,以及南瓜、榨菜等特色产业。

“随着花椒产业面积的扩大,必须实行标准化管理,才能保证花椒品质和产量的稳定性。”张升平介绍,在这万余亩花椒基地中,他主导了“花椒产业标准化考核体系”,将涵盖保叶率、病虫害防治时效、排水沟规格等47项指标作为评估依据,把抽象的农业管理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倒逼村干部从“凭经验办事”转向“用数据说话”,农民在花椒管理中也有了标准。

金龙社区员工采摘花椒

2023年,双江镇金龙村在学习推广标准化管理后,半年时间花椒产值达到44.2万元,成为镇里标准化管理的典型。

“服务农业不仅要有技术作支撑,还要创新服务农业生产的手段。”张升平说,他将在清华大学学到的供应理论用于农业实践,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全周期管理体系,切实激发了产业活力。

在花椒种植前端,张升平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情况科学选用肥料,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在管理中端,花椒地灌水采用滴灌技术,花椒采摘引入无人机吊运,降低人力成本30%。在产品销售终端,打通电商渠道,打造“清华花椒”品牌,提升花椒产业附加值。

张升平构建的“种植—加工—销售”组合拳,让双江镇的鲜花椒产量从2023年的350吨跃升至2024年的534吨,产值突破320万元,带动263名村民就业,其中100余人年增收超过10000元。

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在张升平的大力推动下,致力于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双江镇全镇21个村(社区)抱团发展,培育起了花椒、南瓜、榨菜等产业。

“现在种一天地收入60元钱,一个月就有1500多元收入。”双江镇村民刘英成为以土地入股的“股民”,平时在基地务工有收入,每年还能分到上千元的红利,足够一家人舒舒服服地生活。

潼南区双江镇是革命先辈杨闇公烈士的故乡,“人生如马掌铁”的革命精神浸润了张升平。而今,在双江这片红色热土上,清华学子张升平正用他的智慧和才华,谱写科技服务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张升平

咨询电话:15730375100

《农家科技》(2025年06期)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