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
以地下空间韧性建设提升重庆山地城市安全能级
城乡统筹发展网 08-14 09:40:08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对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作出全面部署,标志着我国韧性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其地下空间的系统性开发对突破土地资源瓶颈、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部署的明确要求,也是响应自然资源部“统筹开发地下空间,挖掘资源潜力”号召的具体行动。当前,亟须通过统筹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重庆提供有力支撑。

一、协同提升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平急双重功能韧性

当前重庆地下空间面临的核心矛盾是“空间补充”功能定位与“平急两用战略中枢”目标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其本质在于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亟须从被动的功能补充向支撑城市核心安全韧性的战略中枢资源跃升。破解路径需实施三项系统性变革。

一要畅通平急功能高效转换。构建“平时—急时”快速转换的空间利用体系。以标准化建设、功能复合的应急避难中心为核心,有效串联城市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地下商业街等空间,形成“平时服务市民活动、急时用于疏散避难”的高效转换机制,最大化空间资源利用价值。

二要深化地上地下空间协同。推动“功能分层、资源互补”发展。通过将占地广、环境干扰大的地面交通设施系统地转移至地下空间,构建高效、集成、互通的立体交通体系,释放地面空间资源,优化城市布局和环境品质,重构“地下承载核心功能—地上提升宜居品质”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要强化空间多功能兼容。打造“平急双模”的综合载体,在规划设计中要求大型地下公共空间必须预设兼容临时疏散避难的功能。平时服务于市民日常休闲、商业消费等需求,在灾害或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可依托预设的物理分隔转换、独立通风、应急电源与物资储备等设施,快速、安全转换为人员临时集散或应急避难场所,显著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整体韧性与响应能力。

二、系统性制度创新助推地下空间开发高质量发展

针对重庆地下空间开发存在的行政多头管理、权属不清、法规滞后、激励不足等问题,亟须系统性制度创新。

一要健全权属法律制度。制定专项法规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清晰界定权属边界与责任义务,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登记时设立,所涉建设用地使用权、建(构)筑物所有权应依法办理不动产登记,可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完善登记规则,细化权属登记内容与程序,实现产权确认功能。

二要设立市级统筹机制。设立专职协调机构,牵头制定全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专项规划,协调规划、住建、交通等部门方案衔接;开展地下空间普查建档、集约配置与动态监管,实现全市域“一张图”管理。

三要完善激励与管控政策。在激励开发方面,对符合规划的大型地下空间给予不计容积率、减免土地价款等支持,鼓励既有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和改造提升;在规范管制方面,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估与交通影响评估,要求重要区域实现地下连通,依法设定服务于公共安全与利益的地下空间地役权与公共优先权。

四要探索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规范、透明的地下空间使用权交易规则;允许依法进行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健全交易规则、价格评估、信息平台和监管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存量地下资源,优化增量资源配置,为重庆市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注入强劲动力。

三、技术攻坚助推地下空间智能绿色协同发展

针对重庆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环境适应性差、绿色化程度低、智能化滞后等挑战,亟须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体系。

一要突破复杂环境施工技术。研发具备微型化、高精度特点的智能施工装备,以适应重庆市狭窄、曲折、地质复杂的地下空间环境;开发有效减振降噪的技术体系,有效解决施工对周边敏感建筑及居民区的振动噪声影响,提升环境友好性。

二要深化智能管理应用。构建地下空间数字孪生平台,深度融合BIM、GIS、IoT技术,整合地质勘探、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维监测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地下空间状态实时感知与动态管理。推广无人化智能建造,提升施工效率、精度与安全水平。建设地下空间信息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动态更新机制,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规划、建设、市政、应急等部门间信息共建共享,打造可视化的“透明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现状底图底数、资源综合评价、规划数据等信息,应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三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转型。采用节能施工工艺,利用多种能源,优化设计自然通风与采光,显著降低地下空间长期运行能耗。研发再生建材生产、泥浆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等工艺,实现施工废弃物的原位消纳,降低地下空间的环境成本,助力城市“双碳”目标达成。

四要促进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数据接口规范,确保不同系统、不同阶段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性。探索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权属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地下空间使用权登记、交易的安全性与透明度。构建全域高效调度技术支撑,开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调度平台,支撑多功能融合开发与城市“生命线”系统高效协同运行,最终形成智能驱动、绿色低碳、全域联通的地下空间技术体系。

文/郑琨鹏 杨文钰 审核/刘辉

作者郑琨鹏系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研及数字信息中心主任,杨文钰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本文为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项目“重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CQ-XZ-03),重庆市科技智库调研课题“重庆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4KXKT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