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收入一万多元,还能照顾家人,这种‘两不误’的日子让我感到特别踏实。”近日,在重庆大足区爱刻雕塑有限公司,返乡农民工段俊一边忙着手中的石雕工作,一边感慨道。这家让他实现“就业顾家两不愁”的企业,正是返乡创业者苏中明在区人力社保局扶持下创办的。
大足石雕雕刻中。 田清源 摄
今年以来,重庆市深入实施农民工就近就业专项行动,通过政策扶持、服务优化、技能培训、创业带动等多举措,有力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1—8月,全市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23.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9.3%,农民工就业规模持续保持稳定。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企业用工与农民工就业双向赋能
重庆全面落实社保补贴等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新出台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和大龄农民工就业补贴等增量政策,通过大数据比对,主动查找符合政策享受条件的服务对象,推动政策“应享尽享”。今年以来,已向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发放各项补贴4亿元。
重庆京邦达物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作业中。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重庆京邦达物流有限公司成为服务对象之一。作为京东物流在渝区域运营主体及物流总部,目前以京邦达为核心的京东物流在渝布局末端网点187个,物流配送覆盖全市31个区县。依托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补贴政策,京邦达成功申报补贴851人、42.55万元。
“我们物流行业高峰期用工需求特别大,以前招返乡农民工,不少工人没做多久就因为待遇问题辞职了。”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娅萍坦言,政策出台后,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有了补贴,既能给工人适当提高待遇,也减轻了企业成本压力。
优化就业公共服务 搭建就业供需对接快车道
为让农民工求职更便捷、企业招工更高效,重庆不断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在“渝快办”平台、重庆人社官网畅通失业登记渠道,收集掌握需要求职找工作的人员信息;主动联系登记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介等服务;面向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举办供需对接活动1800余场。
大田小家开展员工清洁培训。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供图
作为市级家政劳务品牌,重庆大田小家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在政策扶持与服务对接中实现快速发展。该公司如今服务区域覆盖重庆主城9区及7个区县,拥有直营服务人员300余人。
“我之前在外地工作,想回家找份离家近的工作照顾孩子,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该公司员工钟良素说,“后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在‘渝快办’上做了失业登记,还填了想做家政服务的意向。没过两天,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联系我,说大田小家在招人。现在工作的待遇这些都符合我的需求。”
在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大田小家累计帮助1万余名女性就业,其中99%为女性农民工,服务人员年收入在8万~10万元。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重庆广泛摸排农民工技能提升需求,通过电子社保卡向每人推送一张培训券,有针对性开展家政、新职业等技能培训;引导用工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提升、转岗转业培训。今年以来已开展农民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13万人次。
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上,重庆通过举办136场在外经商渝籍农民工座谈交流会、新发放14.08亿元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培育102个市级返乡创业园区、出台返乡创业补贴政策等举措,为农民工创业搭建全方位支持平台。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农民工创业5.61万人。
大足开展返乡创业企业电商直播培训。大足区人力社保局供图
大足石刻文创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聚焦石雕、玉雕产业,现建成标准化厂房50余万方,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共享工厂、公共实训基地等服务。2021年,苏中明成立公司入驻园区后,在区人力社保局和园区提供的创业担保贷款、技能培训等帮扶下,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吸纳了大量当地劳动力就业。公司业务高峰期员工超百人,平时保持在二十人左右,其中80%为当地劳动力,让像段俊这样的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重庆市将持续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一方面加快政策落实,充分释放《重庆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重庆市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实施重点领域、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主动对接各类用工企业,深度挖掘岗位资源。扩大以工代赈支持范围,新打造一批市级特色劳务品牌,并对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困难人员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同时,支持返乡创业,强化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加大创业培训力度,组建创业导师服务团开展“渝创兴农”专家帮扶,支持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农民工在“家门口”端稳幸福饭碗。
重庆科技报记者 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