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立,老师好!”
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讲台三尺,舞台无限大。在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先生?
▲9月9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将教师节绘画作品进行布展。杜鹏辉 摄/新华社
在中国,“先生”一词是对德高望重者和学识渊博者的尊称,加上一个“大”字,更体现了人们对学者的敬意与尊崇。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到叶圣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先进理念,无数被后世称为“大先生”的教育家,终身躬耕杏坛、培育桃李,为“江山代有才人出”贡献力量。
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大先生”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先生之“大”,首在格局之大。大先生绝非只顾于埋首书斋的“教书匠”,而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的“燃灯者”。
抗战时期,闻一多、华罗庚等学者在战火中坚持教学,用“刚毅坚卓”的精神铸就中国教育的脊梁;“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黄大年,2009年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带领团队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用生命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大先生们以家国情怀锚定教育坐标,将教育视为“为国育才”的崇高事业,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坚守“教育报国”的初心。
先生之“大”,贵在学问之深。“学高为师”,大先生是知识海洋的“领航者”,能够以渊博学识和前沿视野为学生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
清华大学丘成桐教授深耕数学领域数十年,开创了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几何分析”,是公认的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重庆大学刘汉龙教授,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推动了重庆乃至中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曾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这些大先生以“追求学术至境”为毕生志业,总是以学术魅力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
先生之大,更在德行之厚。“身正为范”,大先生的影响力不仅来自学识,更源于人格魅力的感召。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40余年,以“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信念,改变2000多名女孩的命运;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洋,坚持每年带领师生深入头部企业跟岗实践,主持编写全国首批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累计培养了35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曾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中国大地上,还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声名与成就,但他们以身作则,用一颗赤子之心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也同样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敬,值得被尊称一声大先生。
▲2024年6月7日,张桂梅组织走出考场的学生准备返回学校。记者 胡超 摄/新华社
当下,呼唤大先生已然是一种时代趋势。
时代之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先生培养时代新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接力奋斗。而大先生,正是锻造时代新人的关键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系列政策突显国家对打造高水平现代教师队伍、培养大先生的重视。
发展之需——新一轮科技革命,需要更多的大先生勇立创新潮头。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条件和增长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大先生挺身而出,站在时代前沿,把握科技发展大势,以教育支撑人才,以人才支撑创新,以创新服务经济建设,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道路。
人民之需——让每个孩子都实现自己的梦想,更离不开大先生们的辛勤耕耘。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承载着父母无尽的爱与期待。大多数家庭中,最让父母操心的,莫过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当下,我国在校学生近2.9亿,约占总人口的21%,孩子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更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
每一位孩子的“星辰大海”梦,最初都由良师开卷。在课堂之上,他们用生动的讲解和精彩的案例,让更多孩子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在课堂之外,大先生们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他们的悉心关怀与引导下,无数学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遇见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国家之幸事。新时代,需要呼唤大先生,他们在平凡的讲台上犹如火炬的传递者,照亮孩子的路,也照亮国家的前程。
▲9月9日,在武汉市未来实验小学美林校区,学生为教师送上节日祝福。赵军 摄/新华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当下,如何为大先生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大展身手,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成为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亟待思考的问题。
尊师重道,要提高大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新征程,教师的责任更重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们感受到更多的爱和幸福感,继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福利,让他们腰杆更直、腰包更鼓。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其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都应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尊重教师专业见解,信赖教师教学水平,为教师打造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让大先生们在讲台上更加自信从容,挥洒自如。
尊师重教,要让大先生从琐碎事务中脱身。近年,一些地方“社会事务进校园”,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师本职工作,也给教师增加了非教学事务压力。
对此,相关部门和学校要注重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严禁给教师安排APP下载推广、推文点赞、礼仪接待等与职责无关的工作,同时也要整治滥用应用程序、打卡、接龙、拍照等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问题,把时间真正还给教师,让教师静心育人。
时代巨变中,要给大先生创造更大的舞台。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教育领域、教师工作形态都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面对时代巨变,老师也需要和孩子们一样,不断提升自己。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应与时俱进,帮助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其教书育人的本领。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大先生们心无旁骛地投身教育事业,就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顶天立地的大写之人和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