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
蜂糖李甜透致富路 ——新农人冯琼的创业三部曲
城乡统筹发展网 09-15 10:48:07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今年的蜂糖李又甜又脆。冯总,我预定5件。”6月29日,琼主农场负责人冯琼,带着刚刚采摘的第一批蜂糖李来到西南大学校园开展品尝推荐活动。冯琼介绍,每年农场开园采摘时,都要将刚摘下的蜂糖李送到西南大学校园,让师生们第一时间尝鲜,以此感谢西南大学果树专家长期以来的技术指导。当日,通过品尝推荐活动,一会儿功夫,师生们就预定了200多千克蜂糖李。

琼主农场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猫岩村,是一家主要从事蜂糖李种植兼备发展林下产业的家庭农场,占地110余亩。近3年来,该农场经营产值超80万元,收入达50万元,助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冯琼成了当地通过种植蜂糖李走上致富的新农人,被合川区评为“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

冯琼的蜂糖李丰收

一个打工妹的农业情怀

“我是合川区钱塘镇猫岩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打小看着父母在田垄间勤耕细作,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家里的收成却总难让生活宽裕起来。”6月26日,冯琼向记者说道,年少时的她早已在心底埋下一颗种子——依托农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路径。

记忆里,冯琼家始终过得紧巴巴的。兄妹几人求学的书本费,全靠父母养的几只母鸡下蛋后拿到集市上换钱来支撑。1999年,年仅17岁的她,在家庭生活的重压下主动放下课本,跟着村里的小姐妹第一次走出乡村,远赴广东一家制鞋厂打工。

“流水线的活儿虽累,但每月能挣800~1000元,这在当时可是笔不少的收入了。”冯琼眼中闪着光,“对刚走出校门的小姑娘来说,能用双手挣钱养活自己,心里满是欣喜和自豪。”那些年,像她一样南下打工的农村女孩不在少数,异乡的汗水浇灌着这群乡村人对未来的憧憬。

4年后,冯琼从广州回到合川老家,随后前往四川泸州组建了家庭。在泸州打拼的岁月里,她开过饭店、卖过家具,凭着一股韧劲将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日子渐渐有了红火的模样。

“每年春节或是家里遇上大、小事情,我总会带着孩子回到合川老家,与父母团聚。”冯琼回忆道,每次返乡,她都能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只留下年迈的老人与孩童相依相伴,尤其是看到村里那些曾经肥沃的良田如今却撂了荒,内心总是五味杂陈。

“那一刻,在心底埋藏许久的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梦想,再次被点燃了。”即便已时隔多年,冯琼如今提起当年的情景,语气中仍难掩兴奋。

2016年,冯琼做出了让父母、亲戚和朋友们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她毅然关停了在泸州经营多年的业务,将积攒的积蓄投入到合川老家的农业产业发展中。尽管受到了亲朋好友的质疑和父母的规劝,但她依然初心不改。

从此,冯琼便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全新创业之路。

艰难的蜂糖李种植之路

2016年,冯琼从泸州返回合川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钱塘镇政府,详细咨询土地流转及发展种植业的相关政策。

“那年,恰逢钱塘镇政府大力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冯琼回忆道,无论是土地流转环节,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镇里与村里都给予了全力支持。

与此同时,她还向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专家深入咨询了钱塘镇猫岩村的土地特性、气候条件及生态环境等情况,以便筛选适宜种植的果树品种。猫岩村以浅丘地形为主,属于侏罗山式褶皱构造,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了充沛的光照与降水,十分适合水果生长,而较长的无霜期更是为水果的生长和成熟提供了有利条件。

冯琼在基地查看蜂糖李生长情况

“我从小就爱吃李子,对李子有着特殊的情感。”冯琼向记者坦言。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与前期筹备,她以400元/亩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了40亩土地。在专家的推荐下,她从贵州购入5000株优质蜂糖李树苗,正式开启种植之路。

“种植果树远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施肥、病虫害防治、修枝、除草,每一个环节都得从零学起。”冯琼感慨道,果树需要3年时间才能挂果,这期间只有持续投入却没有任何产出,让她对李子园的未来发展一度缺乏信心。为了提升种植技术,她利用空闲时间专程前往四川、贵州等地,实地考察当地发展较早的李子产业园,主动向种植户请教蜂糖李的日常管理技术,从中积累了不少实用经验。

2019年盛夏,冯琼站在自家果园里,望着缀满枝头的蜂糖李,笑得合不拢嘴。沉甸甸的果实泛着诱人的青黄色,满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这一年,她精心培育的蜂糖李迎来了大丰收,丰硕的果实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让她心中满是喜悦和成就感。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却摆在了她面前——如何将这些丰收的李子销售出去。

那段时间,冯琼心急如焚。每天天还没亮,她年迈的父亲就用背篓装满李子,徒步前往钱塘镇街上售卖。但面对大量成熟的李子,仅凭家人的力量,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销路难题。

就在冯琼一筹莫展之际,钱塘镇政府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镇政府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冯琼家的蜂糖李,积极联系各地经销商。另一方面,组织人手来到果园帮助采摘李子。在政府的努力下,冯琼的蜂糖李声名远扬,大批城里市民听闻冯琼的蜂糖李口感绝佳,纷纷驱车前往钱塘镇猫岩村,体验现场采摘的乐趣。

这一年,冯琼的蜂糖李以60元/千克的价格畅销市场,当年便获利10余万元。这笔收入不仅是对她辛勤付出的回报,更让她看到了蜂糖李产业的广阔前景。

初次尝到丰收的甜头后,冯琼信心倍增,干劲十足。2019年底,她果断决定扩大蜂糖李的栽种面积,从原本的40亩一下子扩展到110余亩。同年12月27日,冯琼积极牵头联合几名志同道合的村民,共同成立了合川逸轩绿色蜂糖李果树种植农场。自此,冯琼的蜂糖李产业正式踏上了规模化发展的新征程。

发展果树下多种养殖业

“栽种李子树,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冯琼向记者吐露心声,技术瓶颈与极端天气带来的减产,曾是她蜂糖李种植路上的“拦路虎”。

例如,李子树花期遭遇的霜冻灾害,以及大雨、暴晒等极端天气导致挂果率锐减,农场大面积减产,收入也随之缩水。面对困境,冯琼没有退缩,她主动请教西南大学的果树专家,先后走进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川区农广校组织的果树培训班、重庆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她不仅掌握了果树栽种管理技术,还学到了果树下发展多种养殖的增收之道,用多元产业弥补天气造成的损失。冯琼的刻苦努力也收获了回报,在重庆市2021年现代青年农场主多经产业培训中,她荣获优秀学员称号;在2022年合川区高素质农民专业生产型(蜂糖李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里,被评为优秀组长。

如今,冯琼的琼主农场已形成了立体农业模式。树下,有成群的土鸡和百余只土鹅;丛林里,则摆放蜂箱。

“目前,农场有12个蜂箱。养蜂最大的好处是在蜂糖李开花期通过蜜蜂传递花粉,能大大增加果树授粉的成功率,为李子的丰收奠定了重要基础。树下,鸡吃虫、鹅吃草,充当起了果园里的清理工。”冯琼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2箱蜜蜂每年能产50多千克蜂蜜,售价在240元/千克以上;100多只鸡,每天产蛋量在70~80枚;100多只鹅,每天产蛋量也在50枚以上。这样下来,一年除蜂糖李之外,还能额外增加约2万元的收入。

琼主农场不仅是冯琼的事业版图,也成了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的平台。农场常年吸纳4名附近村民稳定务工,在蜂糖李采摘季以及果树修枝、除草、施肥的农忙时节,更有50余名村民加入临时务工队伍。“在这儿干活,既有稳定收入,还有土地流转金,日子越过越踏实。”猫岩村50多岁的村民胡春城笑着说。

7月盛夏,正是蜂糖李成熟的季节。琼主农场里,果香四溢,欢声笑语不断。每天都有几十上百名从重庆主城驱车前来采摘的市民,品尝着沁人心脾的甜蜜。看着眼前热闹的采摘景象,冯琼更加坚定:“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会继续在农业这条路上走下去,把农场办得更好!”

合川逸轩绿色蜂糖李果树种植农场 冯琼

咨询电话:15215001860

文/刘代荣 李朋 特约通讯员 陈佳 陈小林 图/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农家科技2025年7月刊 审核/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