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曾是典型的市级贫困村,山高路陡、产业薄弱、人心涣散是其昔日的真实写照。然而,这个镶嵌在武陵山区的村落,通过探索“125”工作法(即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核心,聚焦“发展与治理”两条主线,融合“自治、共治、德治、法治、智治”五种方式),实现了从“后进”到“先进”的华丽蝶变。该村以党建为“舵”,精准领航乡村治理航向;以民生为“帆”,持续驱动集体村民双增收;以五治为“桨”,合力划动和谐善治清波。如今的中元村,不仅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更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生动范本。其治理经验如星火燎原,为同类乡村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元密码”。
中元村居民点全貌
一、基本概况
中元村坐落于黔江区西北部,幅员11.6平方千米,7个村民小组错落山间,共有2166名户籍人口,常住人口964人。作为典型山区村,这里曾因贫困制约发展,2006年启动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后,4个自然组155户村民喜迁新居。该村党支部现有的47名党员与6名专职村干部组成了治理核心团队,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赛中,带领全体村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硬生生在贫瘠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致富路、善治路,书写出“党建红”引领“乡村兴”的精彩答卷。
二、主要实践:党建引领的三维治理架构
(一)“铸魂固本”强堡垒,夯实治理硬根基
“乡村治理,根基在党”。中元村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建强组织、带好队伍、完善机制,让党支部成为引领乡村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建强“桥头堡”,锻造“铁队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每月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讨论村里事务、参与志愿服务等,以规范促提升,将党支部打造成“五星级”战斗堡垒,成为村民心中值得信赖的“桥头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组织党员线上自学,常态化开展党内教育,淬炼党员党性修养,由47名党员组成的队伍如钢似铁,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二是当好“领头雁”,汇聚“向心力”。“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支部书记费远忠扎根基层三十载,用脚步丈量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重庆市村(社区)担当作为好支书”等称号。在他的感召下,村干部队伍形成“跟我上”的实干氛围,凝聚起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三是架起“连心桥”,点亮“百姓心”。构建“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联动服务模式,开展“三定三评”分类管理,19名在家党员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重要工作中亮身份、联群众、带头干,从政策讲解到技术指导,从矛盾调解到困难帮扶,从送教上门到送(药)到家,事事冲锋在前,次次服务到心,让党群关系如鱼水般交融,筑牢了乡村治理的群众根基,架起党群“连心桥”。
(二)“兴业富民”强引擎,激活治理新动能
中元村羊肚菌大棚
中元村庭院经济珠兰花种植
中元村党支部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多元协作、三产融合、主体培育等举措,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一是多元协作促“双增”。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力鲁渝协作东风,主动对接山东省日照市结对帮扶村陵阳街村,引入帮扶资金建设光伏项目,年发电量13.75万千瓦时,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万余元;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闲置土地1320亩,土地年租金突破15万元,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127.8万元,分红18.89万元,多元联动、多元经营绘就了“集体强、村民富”的双赢图景。二是三产融合兴“产业”。村党支部按照“一产奠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3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务工收入200万元,产业引擎的轰鸣成为最动听的致富乐章。一产方面,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引进业主发展了800亩蚕桑、300亩猕猴桃、200亩蔬菜、100亩羊肚菌、50亩“神仙豆腐”;二产方面,引进黔术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发展桑叶片、白花前胡等中药材加工产业,带动31户群众增收30余万元;三产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基地100亩,引进汉珍玉丝、中元民宿等6家企业入驻,每年提升中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入9.3余万元。光伏发电站与中药材加工坊相映成趣,乡村旅游接待中心与庭院经济相得益彰。三是主体培育增“活力”。村党支部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先后引进和培育种植、加工、旅游、电商等多个领域的10余家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羊肚菌、中药材,发展民宿与直播经济,200余名村民在产业链中谋增收,年务工收入200余万元,市场活力如春水奔流,为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三)“五治融合”强合力,优化治理新生态
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调解矛盾纠纷
中元村党支部积极探索“五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营造了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一是自治聚民智,绘就“同心圆”。依托村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修订村规民约树新风;红白理事会破除陈规陋习,积分制管理汇聚自治力量。“小院家”小程序与积分超市联动,将遵纪守法、产业发展等10个方面37余小项的乡村治理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纳入积分统计,让村民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2023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村内道路硬化、安全饮水改造等5项民生工程。二是共治汇众力,织密“协同网”。秉持“众人事情众人办”的理念,构建多元参与治理格局,培育社会组织6家,汇聚880名志愿者参与矛盾调解、志愿活动等179次,推动了1320亩闲置土地规范流转,组织乡村春晚2场。组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事务,新建公厕1座、道路5千米、花池栏杆2500余米,实现村容村貌“颜值”与“功能”双提升。通过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凝聚起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三是德治扬正气,涵养“文明风”。村党支部坚持以德治为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身边好人”“最美家庭”评选如春风化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注册志愿者180余人,志愿活动丰富多样,淳朴民风与文明新风交织成最美乡风画卷。四是法治守底线,筑牢“防火墙”。在村内建设法治图书角、法治文化长廊,配备法律书籍500余册,每月开展一次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制宣讲百余场,近3年矛盾纠纷年均下降20%,“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村民共识。法治图书角、文化长廊播撒法治种子,警务室与法律顾问筑牢平安防线。五是智治提效能,畅通“服务链”。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将7个村民小组优化为5个网格,同步成立5个党小组,按照“1+3+N”模式(1名网格长,3名专、兼职网格员、指导员,N名乡贤、志愿者)配强网格力量,通过线上对党员和网格员“派单”,提供线下预约、代办等“微服务”400余人次,服务重点群众2216人次。
三、治理成效:党建引领结出丰硕成果
(一)组织堡垒更坚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元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坚强战斗堡垒,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多名党员获得市、区表彰。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务实肯干,严格执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以“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持续打造清廉村居建设,获评“重庆市清廉村居优秀实践案例”,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党组织成为攻坚克难的“定海神针”,凝聚力、战斗力持续攀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工作中,党员冲锋在前,成为村民的“主心骨”。
(二)产业发展更兴旺
从昔日的贫瘠山村到如今的产业多元村,中元村的产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7.8万元,较2015年增长10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80%。光伏发电、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齐头并进,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三)乡村治理更高效
自治、共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模式成效显著,全村呈现出和谐稳定、井然有序的良好局面。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以上,群众满意度达95%。村内环境整洁优美,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工作成效明显,获评“重庆市卫生村”。从矛盾化解到环境整治,从民生服务到产业发展,治理效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四)品牌影响更深远
中元村的治理经验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其治理模式为同类乡村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元村这颗武陵山区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元村的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乡村治理的“根”与“魂”。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建强基层党组织,才能凝聚起乡村治理的磅礴力量;只有聚焦产业发展,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为乡村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推动“五治融合”,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才能实现乡村的和谐善治,让乡村既见烟火气,更显文明风,在善治之路上行稳致远。
文/中共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委员会 谢小华,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研究中心 龚涛,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党的建设办公室 田玉林
来源/农家科技2025年7月刊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