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9月15日,2025川渝数智赋能科技小院建设工作交流活动在重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指导,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西南大学支持,重庆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及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川渝两地科协、高校、农技协及科技小院代表共80余人参会,共商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新路径。
2025川渝数智赋能科技小院建设工作交流活动现场
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陈豫川,重庆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牛杰,出席活动并讲话;四川省农技协副理事长王西瑶致辞;重庆市农技协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袁强主持活动。
本次活动以“数智赋能,绿色发展”为主题,聚焦数智技术与科技小院建设的深度结合,围绕实践中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与经验成果展开深入研讨,不仅系统梳理了科技小院建设的有效路径,提出了数智技术赋能小院提质升级的新方向、新思路。
嘉宾们一致认为,数智化是推动科技小院从“传统服务”向“智能高效”转型的核心抓手,需依托技术创新破解农业生产碎片化、产业链各环节协同不足等痛点,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小院服务乡村的 “硬支撑”。川渝两地应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的桥梁纽带作用,加速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的全链条融合,将其打造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使其真正成为精准赋能三农发展的“智慧大脑”,最终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宜居宜业的目标。
2025川渝数智赋能科技小院建设工作交流活动会场一角
活动现场,4位嘉宾围绕数智赋能主题作专题报告,分享了实践经验与创新思路。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代凌露以《云网筑基・智联小院》为题,深入剖析数智赋能科技小院的战略价值与中国联通科技小院的实践案例,针对科技小院数智化转型中面临的瓶颈与挑战,结合中国联通多年研究实践,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发展建议。她呼吁各方要加强合作,让数字技术真正扎根乡村,让科技小院成为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
乡村振兴(重庆)数字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代凌露作主旨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研究团队负责人,北京怀柔智慧农业科技小院首席科学家王耀君副教授作《神农大模型在农业场景的应用实践》报告,系统梳理了智慧农业“数据碎片化、环境动态性、决策可信度缺失”三大挑战,提出以神农大模型为核心的破局路径——通过“进化论”三阶段实现能力跃迁,以“算法透明性、结果可溯源性、知识可表达性”的“三重门”方法论破解算法“黑箱”。并结合病虫害识别、产量预测等案例,证实智能体可有效降本增效,同时提出未来农业AI“三体”模型(智能体、知识体、决策体),推动“技术-场景-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智能化革命。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王耀君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云南洱海流域科技小院群总负责人,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党支部书记金可默以《科技赋能,数商兴农:科技小院的创新与升级》为题,分享了古生村小院的实践。小院依托“数商兴农”工程,在拼多多支持下建成全国首个“数商兴农科技小院”,通过搭建协作网、推进数字化管控、开展人才培训,以市场驱动多主体协同,解决小农户销售难题,带动农户增收。她表示,未来小院将持续迭代,以数智化赋能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金可默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2024届研究生杨静,以《我的科技小院创业路:从学子到“新农人”的蜕变》讲述了个人经历。她从科技小院毕业后,重返科技小院创业,依托数商兴农平台创立农产品品牌“古捣儿”,通过电商与私域团购,搭建“优质农产品—消费者”的连接桥梁,让田间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研究生杨静介绍创业经历
“参加了今天的交流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推动科技小院的转型,要以‘数据为盘,模型为翼,协同为脉’。”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负责任人冯豪杰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构建数据采集网络,开发场景应用大模型,打造区域协同生态,用科技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为一名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听了专家的报告深受鼓舞和启发。”酉阳县茶叶科技小院研究生张雨昕说,在科技小院建设中,应推动从“人治”到“数治”的转型,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同时,要注重数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避免碎片化、临时性的服务模式。
与会代表认真聆听大会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川渝两地已建成科技小院75个,服务范围覆盖柑橘、生猪、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产业需求导向、科技精准下沉”的服务网络。依托川渝协同发展机制,两地通过深化协作,实现了技术标准统一、人才资源共享、市场渠道互通的良好格局,为科技小院规模化服务乡村产业筑牢了基础。
文/图 刘代荣 审核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