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全国科普月|“533=我想想!”87岁院士邓文中重庆开讲:先快乐再创新,桥梁也要为城市“颜值”打工
城乡统筹发展网 09-16 13:24:12

邓文中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9月13日,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重庆金融会展中心举行。在活动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做了题为“读书与创新”的科普报告。

先快乐,再创新

“过去人们常常称赞‘寒窗苦读’,但读书为什么一定要‘苦’呢?”邓文中院士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听众的深思。这场科普报告以心态为引,落脚创新,为现场听众带来对“创新”方法的探索。

“苦与乐都是人的感觉。事情本身没有苦与乐的分别。苦与乐是自己的感受,所以是可以自我调节的。”邓文中院士说道。他表示,人应该想办法喜欢要读的书和要做的事。

“看书其实是很划算的事情。前辈先贤花很多时间把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写下来,你几天就可以把它吸收了。”邓文中院士说,“当然,现在网络上有很多知识,也可以进行学习。现在有了人工智能,我们的学习方式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读书或者自我学习,是为了更好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为创新打下基础。

“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是邓文中提倡的生活方式。他在讲座中提到,不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都要乐于为之、乐在其中,这样才能保持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

邓文中院士以人工智能为切入口,结合多个案例,通过“5个I”“3个W”和“3个C”阐释了创新的定义、方法与条件,鼓励大家勇于探索、持续创新。

“533=我想想”,创新要素要记牢

“5个I”分别是发明、改良、组合、增值、奖励;“3个W”分别是为什么、为什么不、假如又如何;“3个C”是能力、勇气、机会。这是邓文中院士总结的创新的定义、方法与条件。

“从前的电脑,外形都是四四方方的。乔布斯问:为啥电脑不能造得好看一些?于是他花了很大的努力,专心要做一个更好看的电脑,这就是苹果电脑的起源。”邓文中院士以乔布斯的故事为例,说明创新就是向因循的习惯挑战。

邓文中院士还提到,以桥梁工程为例,以前的大桥桥墩都是修建在大桥下方,时间长了,人们就发现了问题。桥墩在下方,有一些大船就无法通行,所以后来就创新发明了斜拉桥,减少桥墩数量,提高船只通过率。

邓文中院士认为,增加价值是衡量创新的标准。比如,把桥造得长一些、把楼盖得高一些,就算是世界纪录,这些都不能叫作创新。“因为只要有人肯花钱,谁都可以把这些东西造得长一些、高一些。”

在现场,邓文中院士通过一个“小创新”,让现场听众印象深刻。“‘520’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邓文中院士笑着说道,“但是‘533’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短暂的沉默之后,邓文中院士公布了答案。“‘533’就是‘我想想’,这样大家就可以记住‘5个I’‘3个W’‘3个C’了。”现场听众听完邓文中院士的解释后恍然大悟,随后掌声雷动。

造桥要担当城市“颜值”重任

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以及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嘉悦大桥……这些耳熟能详的大桥,都出自邓文中院士的手笔。

如今,这些大桥已经融入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千厮门大桥的网络热度居高不下,让邓文中院士欣喜不已。“这些大桥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它们有了成绩,为城市做出了贡献,我当然高兴。”邓文中院士说道。

谈到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各个领域的赋能时,邓文中院士感慨道:“以前计算一座桥梁的数据可能需要两天,现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只需要1秒,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他还提到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山水之城,他很喜欢。所以这也成了他工作上的难题——设计、建造大桥时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建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桥梁。

“现代的工程技术,在实现大桥功能性上毫无问题,更多的问题在于如何让设计、建造的大桥为这座山水之城‘锦上添花’,与大桥两岸的环境相互衬托,成为融合山水之美的城市风景线。”邓文中院士说道。

当技术不再只是征服自然,而是轻轻放在山水之间,创新才真正完成它的使命。

文/廖怡飞 图/主办方 审核/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