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城,蝉鸣裹着热浪掠过长江两岸,却掩不住一群青年学子的炽热脚步。7月10日至12日,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多语筑梦,青春起航”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重庆市九龙坡区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与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以“生态保护调研+基层宣讲”的双线实践,用青春视角探寻“美丽中国”的基层注脚,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一、湿地寻“绿”:探索生态保护的“民生密码”
团队首站来到位于九龙坡区的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重庆主城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这里曾因工业废水直排沦为“臭水塘”,如今却蜕变为“城市绿肺”,成为市民休闲的“诗与远方”。带着“生态保护如何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的疑问,队员们沿着环湖步道展开实地走访。
在走访学习中,该团队了解到用了彩云湖公园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才通过截污管网建设、生态浮岛种植、底泥清淤等工程,让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在与工作人员交谈中,一位老爷爷的话更让队员们深思:“以前总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现在才明白,捡起一片垃圾、节约一滴水,都是在给湿地‘加分’。”
街巷传“声”:用青春语言讲好“美丽故事”
随后,实践团转战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这里既有老旧社区的烟火气,也有新建小区的现代感,是观察基层生态意识的最佳窗口。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队员们兵分两路:一组为社区儿童设计“用童言童语讲好美丽中国叙事”互动课堂,另一组为老年居民开设“绿色生活小课堂”。
在社区活动室,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队员骆兵用双语结合重庆长江消落带种植中山杉的现代实践以及彩云湖生态保护的现实案例,用图片对比、互动问答串联起“生态课堂”与日常生活;另一边,针对老年群体的“绿色课堂”则更接地气。队员杨蕊菡用方言讲解垃圾分类小窍门:“猪能吃的是厨余垃圾,猪不吃的是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记这个口诀,保证没错!”
从湿地到街巷,从调研到宣讲,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传递理念。正如他们在实践报告中所写:“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铺展,而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执笔人。”当夏日的晚风拂过彩云湖的涟漪,当新山村的老人念着口诀走过巷口,这场关于青春与美丽的故事,才刚刚写下温暖的序章。
文字作者:马裕玺
图片作者:马裕玺、王啟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