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加快推动药学领域科普资源产业化
城乡统筹发展网 09-23 12:35:2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创与科普在创新生态中的辩证关系,为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将这一论述确立为新时代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思想,明确要求构建科普与科创“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为推动科普资源产业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药学领域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群众健康的关键纽带,其科普资源既蕴含着专业严谨的科学内核,又承载着服务公众健康的社会价值。从新药研发的前沿突破到日常用药的安全知识,药学科普资源的产业化不仅是推动健康知识普惠的重要路径,更是打通“科研成果—市场应用—社会认同”闭环的有效抓手。基于对药学领域资源特征与发展规律的分析,结合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维度构建科普资源产业化发展策略。

构建“三位一体”政策支撑体系,筑牢产业化制度根基

政策引导是科普资源产业化的首要保障。当前,我国药学科普多以政府主导的公益项目为主,市场主体参与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可从激励、协同、评估三个层面形成闭环。

一是建立差异化激励政策。市场主体是产业化的核心力量,需通过精准化政策激励,降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科普产业化的成本与风险。推行科普产品税收减免政策,对科普书籍、短视频、研学课程等产品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将企业参与科普项目的投入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动力。

二是建立跨主体协同机制。药学科普资源产业化涉及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媒体平台等多类主体,需通过政策搭建协同平台,由政府牵头成立“药学资源产业化联盟”,整合高校药学院、科研机构、制药企业、医疗机构等资源,建立“技术需求—科研攻关—科普转化”对接平台,让科研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内容,形成“科研为科普赋能、科普为科研引流”的协同效应。

三是建立动态评估体系。构建“科普覆盖率+产业贡献率”评估指标,确保产业化方向与质量,侧重考核科普产品传播量、公众健康知识知晓率、衍生产品销售额,评估结果与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分配挂钩,形成“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

打造资源整合模式,激活产业化核心动能

科普资源与科创资源的深度整合是产业化关键,需实现技术链与传播链的精准对接。

一是搭建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物理空间是科普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可整合高校实验室、企业中试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物理空间,建立药学创新综合体,内设科普创作中心,从科研过程中提炼科普主题,将药物研发原理、临床试验故事等转化为动画短片、互动实验课程等产品。

二是推动数据资源跨界融合。建立药学知识库,整合科研数据与科普数据,如公众用药误区、健康需求调研,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结合点,让科普内容更贴合公众需求。

三是建立“技术入股+科普分成”合作模式。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以专利技术、科研数据等无形资产入股企业,双方约定企业按科普相关产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投入科普项目,由高校科普团队负责内容创作,将科普融入产业价值链。对高校而言,可以获得长期收益,保持科普内容迭代;对企业而言,既能降低研发成本,又能通过科普提升品牌知名度。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夯实产业化智力支撑

科普资源产业化需要既懂科研,又通市场、善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可从三个维度布局。

一是建立交叉培养体系。在高校药学专业增设“科普产品设计”等课程或专题讲座,开设“产学研用”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参与药物研发的同时,设计面向青少年的“小小药剂师”等科普体验课,提升跨界能力。

二是加强“双师型”领军人才引进。面向全球招聘兼具科研背景与产业经验的产业化导师,带领科普团队开发产业适配的科普产品。

三是建立全员参与激励机制。推行科研人员科普积分制,将科普成果(如科普文章发表、讲座场次)纳入考核指标,积分可兑换培训机会、科研经费等资源,激发参与积极性。

创新“场景化”科普产业路径,拓展市场空间

传统药学科普多以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如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等。科普资源产业化需跳出传统公益模式,通过场景创新实现商业与社会价值统一。

一是研发“科研场景体验”产品。将高校实验室、企业生产线转化为科普体验基地,设计“一日科研员”“药物生产探秘”等付费研学项目,参与者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完成简单实验,获得定制化科普手册与纪念品。

二是开发“健康管理+科普”服务包。结合公众慢性病管理需求,开发“糖尿病用药科普+血糖监测”等套餐,由药企提供知识素材,医疗机构提供指导,科普团队制作课程,通过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推广,按服务人次收费。

三是培育“科普IP+产业衍生”生态。围绕知名药学专家、热门科研项目打造科普IP,延伸开发文创产品、在线课程、健康App等,形成产业衍生链。

药学领域科普资源产业化是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人才赋能与场景拓展,构建“科普传播有产业支撑”的生态系统。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公众多方协同,探索符合药学学科特点、适应市场需求的路径,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健康提升”的多重价值,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陈潇潇 蒋君好 来源/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

作者陈潇潇系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助理研究员,蒋君好系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本文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科协2025年度智库调研课题“沙坪坝区科创资源科普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以药学领域为核心”(项目编号:2025SPBKXKT10)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