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9月28日,记者从位于明月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获悉,在重庆市科技局企业科技特派员团政策推动下,该院通过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铜梁区的百钰顺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钰顺”),经联合技术攻关,一举解决了企业长期面临笔记本电脑外壳原始质检效率低、漏检率高的瓶颈性难题,单台设备的日均检测量提升幅度高达5倍以上,每年为企业节约质检成本超过百万元,推动了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提升”,重塑了市场竞争力。
▲位于明月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百钰顺致力于笔记本电脑、计算机、服务器金属外观件和内置件的模具及全制程的开发生产,2024年前三季度产值约7亿元。然而,该企业笔记本金属结构件外观检测(如细微划痕、变形、凹陷 )长期依赖人工,面临三大痛点:一是高反光干扰,传统光学检测设备难以清晰捕捉缺陷;二是人工检测效率低,单条产线日均检测量不足,无法匹配规模化生产需求;三是误判率高,因人工主观判断差异,不良品流出风险大,年售后及返工成本高,严重制约企业接单高端订单、拓展市场。
哈工大重庆研究院依托“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视觉检测创新中心”双平台,通过特派员团与百钰顺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团队聚焦笔记本结构件高反光、微缺陷识别难点,制定“计算光学成像+ AI 智能算法”技术路线:一方面,设计特殊光学系统,通过偏振光调控、多光谱融合,消除金属表面反光干扰,清晰呈现结构件细微缺陷;另一方面,搭建工业缺陷样本数据库,采集超10万张笔记本结构件“缺陷 - 良品”图像,训练AI检测模型,实现缺陷智能识别与分类。
在“概念验证”阶段,团队采用“计算光学成像 + AI 算法”双技术路径,经过反复调试与验证,实现了两大突破:AI 模型可在复杂图像背景中精准识别目标缺陷,有效排除灰尘、脏污等干扰;实现对金属件“三伤”缺陷的高精度检测,误判率降至 2% 以内,有效解决了“检得准”的关键问题。
在“中试及产业化”环节,团队经过多轮在百钰顺产线的实际测试与技术迭代,使新研发的检测系统性能显著提升,单台设备的日均检测量提升幅度高达5倍以上,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百钰顺的生产效率,还为其带来了显著的成本节约。据统计,新检测系统的应用每年为百钰顺节约质检成本超过百万元。
“机器通过摄像头自动扫描电路板,采集图像,检查电路板上是否存在缺陷,并通过显示器或自动标志把缺陷标示出来,供维修人员修整。”百钰顺研发副总经理李文涛介绍,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手段,自动光学检测准确性更高,能在装配工艺过程早期查找和消除错误,大幅度提升产品良品率,还能节省约30%的检测成本。
目前,哈工大重庆研究院以知识产权入股,联合百钰顺等成立产业化公司——知元精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检测技术产业化推广,向市场推出“知元AI”(新一代AI视觉质量检测),在一些场景中可以做到“无需样本,直接检测”,让工业数据稀缺、样本不均衡及跨场景快速迁移等行业难题迎刃而解。
百钰顺率先下单,748万元订单推动技术从“实验室成果”直接落地产线,实现了“研发 - 应用”闭环。另外,为深化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知元精视”还引入450万元投融资,用于拓展检测材质适配性(如陶瓷、复合材料 )、优化 AI 算法自学习功能等。
哈工大重庆研究院产业部部长李俊卿表示,百钰顺的案例,诠释了“技术经理人牵线、专家驻企、精准研发” 模式的强大效能。未来,可复制推广该模式,即以企业需求为原点,依托科技特派员团链接创新资源,在汽车零部件检测、新能源电池外观检测等领域,推动更多“卡脖子”技术突破,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让科技特派员机制成为激活产业创新的“催化剂”。
同时,李俊卿建议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科技特派员以技术经理人担任团长,同时设定首席专家。技术经理人主导团队,可发挥其需求对接、资源协调、推动成果转化的优势,适配百钰顺这类企业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需求;首席专家则负责专注于技术总体把控,保障核心技术方向的科学性与突破力。二者分工协作,能进一步提升协同效率,强化“需求-攻关-转化”闭环效能。
文/图 记者 亦歌 通讯员孙建和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