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大力提升渝东南片区科技创新能力
城乡统筹发展网 10-09 11:23:53

近年来,渝东南片区各区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做强特色产业和人才支撑为抓手,扎实推动“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2021—2023年,渝东南片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量年均增长5.1%,R&D经费年均增长8.1%;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04家和3383家。但是,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较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市的2.31%,科技型企业仅占全市的4.85%,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聚焦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立足渝东南山地特色与资源禀赋,构建差异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深化“科技+农业”,做优做强山地智慧农业。引进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重点推动物联网、智能灌溉、农产品溯源等技术应用,建设生态农场和山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动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提档升级武隆、酉阳两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黔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是深化“科技+制造业”,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明确“一区(县)一策”发展定位,以科技创新赋能优势制造业提质升级,服务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持续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升级。加快卷烟、玻纤复合材料、再生铝、丝绸等优势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打造高端产品。强化清洁能源与健康食品产业链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三是深化“科技+生物医药”,做优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建设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加强中药材与生态健康产品研发,协同推进智慧康养服务平台建设和“医养结合”模式创新,打造武陵山康养胜地。《重庆市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中药材产业带,不断提升“武陵药都”品牌影响力。

四是深化“科技+旅游”,做优做强文旅产业。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中的应用,开发具有武陵山生态文化特色的智慧文旅平台、虚拟现实全景导览、数字人导游和数字化旅游演艺等产品,提升游客体验感与产业附加值。

优化创新生态,提升人才引育和平台建设能力水平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持续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优化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结构,聚焦渝东南片区特色产业,建立“揭榜挂帅”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技术需求,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费用占比,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增强企业创新主动性。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贷”“专利质押贷”等金融产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二是建设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黔江高新区、秀山高新区两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黔江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与落地应用。落实《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强渝东南各区县科技孵化器建设,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

三是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加大对渝东南特色产业科技人才的引育力度,建立银龄人才引进机制和本地外流人才返乡激励机制。探索“人才飞地”模式,推广“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专家”等柔性引才方式,吸引市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到渝东南就业创业。支持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等院校围绕渝东南特色产业设置专业,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共建武陵山市域产教联合体。

四是优化科技特派员机制。渝东南市级科技特派员数量占全市的21.6%,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黔江区、酉阳县和彭水县。

下一步,需推动科技特派员资源向创新薄弱区县倾斜,优化“产业需求导向”的精准选派机制,重点支持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完善科技特派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服务实效。

强化协同联动,打造武陵山创新发展新高地

围绕“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空间格局,打破行政与地域壁垒,构建渝东南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双轮驱动的创新格局。

一是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资源共建共享。贯彻落实《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关于跨区域合作的要求,主动引入区域外部科技创新资源。在重庆市科协智库“武陵山创新发展研究院”基础上,推动建设武陵山科技创新发展联盟,促进整个武陵山片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鲁渝科技协作,在技术引进及示范推广、联合攻关、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是共抓产业协同与错位发展,塑造整体优势。加强市内跨区域协作,与潼南、长寿协同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加强武陵山区域协作,共同制定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共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区域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明晰渝东南在武陵山产业链中的定位,形成区域互补,构建现代产业协作体系。

三是共优协同发展软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省市级层面的武陵山片区协同发展磋商机制,解决跨区域合作的重大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文/高翔 来源/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

作者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为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2024年度科技智库调研课题“渝东南片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KXKT05),2024年度武陵山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4WLSZD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