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共探城市精神密码——川渝滇黔专家学者共话巴渝风骨与时代使命
重庆日报 10-15 15:15:43

10月14日,“城市精神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交流座谈会在渝举行。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及重庆本地的文史专家、学者——包括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高校教授等,齐聚山城,围绕城市精神的历史脉络、多维载体与时代价值展开深度对话,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献智献策。

▲座谈会现场。记者 周尤摄

精神溯源:三千年历史淬炼的巴渝风骨

“‘坚韧、忠勇、开放、争先’这八个字,是重庆从巴渝文明到当代发展的历史结晶,每一个字都有鲜活的史实支撑。”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徐仲伟在主题发言中,系统梳理了城市精神的历史根系:战国时期巴蔓子“割首留城”彰显忠勇本色,抗战时期重庆面对日军轰炸喊出“愈炸愈强”诠释坚韧品格;先秦时期“巴师勇锐”参与伐纣展现争先锐气,近代开埠通商、新时代成为“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则印证开放胸怀。

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熊笃进一步以具体史实佐证:“坚韧”可从巴寡妇清坚守产业、钓鱼城军民坚守36年“独钓中原”、抗战战时首都重庆抵御轰炸中见真章;“忠勇”有巴蔓子、张珏等29位为国捐躯者,严颜等15位坚守气节者,冯时行等19位弹劾权奸者作代表;“开放”体现在历代八次外地移民入川、开埠后成为西部最早开放城市并崛起为西南金融与工业中心;“争先”则在夏禹治水、巴师灭商、秦良玉领兵、邹容著《革命军》、卢作孚办实业等事例中尽显。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员黄才贵从地域互动视角补充:秦汉时期,巴蜀与夜郎便通过枸酱、铜铁等物资转运展开密切交往,重庆江津与贵州遵义习水接壤的古鳛国之地,曾是犍为郡治所,成为西南地区文化交融与物资流通枢纽,这为“开放”精神埋下了早期伏笔。

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远伦则以“诗性叙事”勾勒精神长卷:从屈原行吟三峡、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再到抗战时期“炸不断的山城脊梁”的呐喊,历代诗歌记录了重庆人将“山高水险”的地理劣势转化为“爬坡上坎”精神高地的全过程。重庆土家族诗人冉仲景《长江:八行颂词》中“每座码头都不是驿站”,傅天琳《柠檬黄了》中“从来没有挺拔过,从来没有折断过”,更是当代诗歌对“坚韧”精神的生动续写。

多维表达:建筑、艺术、音乐里的精神具象

城市精神并非抽象符号,而是藏于建筑肌理、艺术作品、音乐旋律之中,成为可触可感的文化载体。

“建筑是凝固的城市精神,川派建筑的‘丝檐走栏’‘吊脚楼’是巴蜀文化的活化石。”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总规划师韩先成提出,现代化建设中,应在群楼低层、小品建筑、单位院墙、公交站台等场景,融入川派建筑元素——如杜甫草堂的抬梁结构、重庆会堂的恢弘风格、湖广会堂的地域特色等,同时统一城市设计地面标高,建设无障碍人行交通体系与“多层、绿色、带分户花园”的精品住宅,让“人文关怀”通过建筑细节落地。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林,以张大千、徐悲鸿等六位大师的重庆主题画作为例,阐述艺术对“记忆”与“乡愁”的承载:张大千《巫峡清秋》以4370万元拍卖成交,再现三峡急流险滩的壮阔;徐悲鸿1938年创作的《巴人汲水图》,记录重庆民众底层生存状态,传递“吃苦耐劳”精神,该画曾以1.71亿元成交;吴作人《重庆大轰炸》定格日军暴行,警示世人铭记历史;李可染《夕照中的重庆山城》、关山月《重庆东水门》、吴冠中《山城重庆》则分别留存了滨江木屋、古城门、鳞次栉比的房舍的城市风貌,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精神档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晓东,则带来“用音乐解码城市精神”的全新视角。他剖析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弦上巴渝》:七个乐章从大革命时期《飘扬的旗》(展现革命者信仰),到抗战时期《雾都的灯》(诠释“愈炸愈强”的坚韧),再到新时代《壮丽的城》(描绘高质量发展画卷),以“音乐语法”完成对重庆精神的“史学编纂”,让听众在旋律中听见城市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史诗。

赋能未来:精神内核转化为发展动能

如何让历史沉淀的城市精神,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推进器”?与会专家从工业遗产活化、文化IP打造、革命精神传承等维度提出实践路径。

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谭明聚焦“三线建设”精神富矿:上世纪六十年代,六万多名建设者在重庆开凿816地下核工程,开挖土石方151万立方米,凝结成“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与重庆城市精神高度契合,如今816工程已转型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他建议,进一步活化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与文创产业,让“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同时将三线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用VR、AR技术重现历史,培育时代新人。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何群,以“峨眉山月”IP为例提供文旅融合范式。从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到苏轼、杨慎等文人的持续吟咏,“峨眉山月”已形成“诗性之美、禅意之静、乡土之恋、天地之合”的精神内核。针对IP开发“有符号无深度、有产品无体系、有IP无联动”的困境,他建议构建“川渝月文化联盟”,整合峨眉山、大足石刻、青城山等赏月胜地,开发光影秀、诗歌节、文创产品,让文化IP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重庆历史名人馆研究部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刁向远则强调革命先驱邹容的精神价值:百年前,重庆青年邹容以《革命军》呼吁推翻帝制,其“苏报案”中自投罗网、狱中坚贞不屈的坚韧,忠于民族大义的忠勇,赴日求学吸纳新知的开放,开创革命思想的争先,正是城市精神的近代缩影。在当下,传承邹容精神,可激励重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攻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担当、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中突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唯实争先”。

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理事、合川区社会工作事务中心主任兰梦宁还提出,可通过“巴人讲习”基层宣讲、评书《烈火浓情》等文艺作品传播城市精神,同时以“渝里乡商”“渝里乡约”品牌赋能基层治理,让精神融入民生实践。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熊笃则建议建设“重庆城市精神公园”,用声光电技术展示数百个精神案例,并发挥“智能制造中心”优势,研发食品安全智能检测仪器,以“争先”实干回应市民关切。

“重庆的城市精神,是山川塑造的筋骨,是历史淬炼的魂魄,更是人民奋斗的底色。”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征程中,“坚韧、忠勇、开放、争先”不仅是重庆的身份标识,更是凝聚人心、驱动发展的精神灯塔。未来,随着精神传承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重庆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书写更具巴渝特色的发展篇章。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