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间见证不凡,镌刻坚实足迹;奋斗点燃梦想,照亮前行之路。
回望“十四五”,大国重器挺起民族脊梁,区域协调奏响共进和弦,民生福祉绘就温暖底色。展望“十五五”,让我们携手再出发,共同奔赴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今起,重庆瞭望推出系列策划,敬请关注。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回望来路,我们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一个个“第一次”“第一艘”“第一座”,彰显出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
大国重器,是国运所系、民心所向。它熔铸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战略定力,迸发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攻坚豪情,体现着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深刻理解——以长期积淀夯实基础,以高效攻坚突破瓶颈,以前瞻布局赢得未来。
今天的中国,正努力将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时间,终将站在奋进者这一边!
▲2025年7月3日,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抵达香港。这是山东舰官兵在飞行甲板上列队排出“国安家好”字样(无人机照片)。蒲海洋 摄/新华社
用战略耐心
赢得突破的时间资本
所谓“大国重器”,是指拥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装备或重大工程,是一个国家现代制造业综合实力的代表作。它代表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十四五”以来,中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海上,历史性集齐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这三颗船舶工业“皇冠明珠”;陆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
我们每每惊叹于大国重器的磅礴力量,而这力量,正源自一种独特的中国式时间观——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战略耐心,彰显了“功成必定有我”的生命张力。
从被封锁到全球领先,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历经26年的艰辛探索,逐步实现了从区域服务到全球服务的跨越;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领跑世界,中国高铁用30年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的华丽转身……它们背后,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基础研究,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聚力,更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接续奋斗。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创新没有捷径,实干胜过空谈。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时间不语,却为所有坚守写下最有力的证明。
▲这是2025年6月11日,在珠海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拍摄的AG600总装线。记者 邓华 摄/新华社
用斗争精神
重塑创新的时间节奏
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痛,我们体会最深。走向未来的路,要靠自主创新拼出来。
历史反复证明,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软弱退让谋发展则发展衰。面对困难,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今天,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是无数人拿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铸就的果实,彰显了我们掌握发展主动权的硬核底气。
锻造大国重器,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赛跑。中国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拿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来说,它正是新型举国体制下“大协作”“大攻坚”的优秀成果。国内22个省级行政区、296家企事业单位、16所高校组建联合研制团队,历经十余年科研攻坚,最终让“鲲龙”得以“翱翔海天”。
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协同攻坚。比如,“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如今其核心设备与关键材料已全部实现国产,同时带动上下游约6000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并通过联合研发、市场构建等方式开展补链、固链、强链,不断提升核电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
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以八旬高龄带队研制出“龙芯3号”,让歼-20战斗机、北斗卫星装上中国芯的黄令仪,她的那句“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令多少人动容。在与时间的博弈中,一代代科研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他们用赤子之心,书写下“科技报国”最生动的注脚。
▲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是调结构、惠民生的国之重器。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用历史远见
抢占未来的时间窗口
大国重器,为国家未来铺就坚实的根基。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它以长远眼光落子布局,默默积蓄引领新时代、塑造新格局的深沉力量。
大国重器,也浸润于万家灯火。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大国重器是如何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便捷了我们的生活、提升了我们的自信。
大国重器的较量,是一场用时间塑造格局的竞争。唯有以创新步伐丈量未来、以技术领先定义时代,才能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以超前布局赢得战略空间。锚定历史方位,方能在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保持战略航向。我们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以体系优势攻克核心瓶颈。破解“卡脖子”困局,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我们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以历史耐心夯实创新生态。教育、科技、人才是大国重器的坚实根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用科技创新,照亮复兴之路——这是一场关于时间的伟大叙事。
大国重器的成就,属于每一个奋斗的中国人。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主动,在时间的画卷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强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