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建设进程中,重庆市公安局大渡口区分局法制支队支队长兼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主任庸佚名,如同一位执着的“法治工匠”,以制度为基、科技为翼、监督为盾、人才为源,将执法规范化建设融入每一寸执法细节,推动分局执法质量连续三年获市局优秀等次,助力大渡口区公安分局荣获“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称号。
制度筑基:在执法肌理中植入规范化基因
“执法质量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制度则是这条生命线上最坚韧的筋骨。”面对“按习惯执法”“重打击轻质量”的积弊,庸佚名从顶层设计切入,打出系列“组合拳”。
“执法质量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制度则是这条生命线上最坚韧的筋骨。”面对“按习惯执法”“重打击轻质量”的积弊,庸佚名从顶层设计切入,打出系列“组合拳”。
她聚焦案件定性、立案、强制措施等关键环节,梳理23类涉企执法难题,开展专项攻坚。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市公安局要求修订完善《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定》,制定“执法责任清单”。2025年以来,先后5次提请分局召开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议,8次专题研究规范涉企执法工作,及时解决问题25个,有效提升公安执法公信力。另一方面,优化考评机制,针对执法易发问题,建立“日通报、周通报、月监测、季复查”运行监测机制,完善执法办案正负面清单、民警执法档案。
为根治执法办案顽疾,她推动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组织全量评查案件3万余起,案件瑕疵率同比下降80%。配套实施的“日通报、周通报、月监测、季复查”动态监测网络,通过制度衔接精准平衡司法权威与群众需求,让执法质量考核机制更加精准、更有温度,13个单位、168名民警在工作中立功受奖。
科技赋能:为执法效能安装数字引擎
“执法不能依赖经验主义的老花镜,而要善用数据驱动的显微镜。”在公安部试点机遇中,庸佚名将执法办案中心打造成“智慧大脑”。
今年3月,一起新型电信诈骗案快速告破,背后是数字警务平台的支撑——法制、经侦、网安等专家通过云端联动,原本需三天论证的案情在数据碰撞中迅速突破。该平台被民警称为“法制口的警务110”,跨警种协同效率提升80%。
在“案管中心+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派出所办案区”三级监督体系框架下,她组织支队配置专职警力全量巡查新立案件,精准提示执法方向;支队自主搭建的“预警模型”如同“智能哨兵”,对异常情况即时触发红色警报,消除风险隐患。该模型精准识别执法风险,推动问题案件在萌芽阶段纠偏,行政拘留执行清查率达100%,实现执法流程全闭环管控。
监督护航:用全链矩阵守护正义天平
“法制监督既要利剑斩弊,也要春风护法。”庸佚名构建的三级监督体系,如精密齿轮组般高效运转。
法制指挥长机制将监督延伸至警情处置一线。今年初,某企业讨薪事件中,5G执法记录仪传回的实时画面里,现场民警在法制指挥长的远程指导下,以规范取证流程和温情沟通方式化解群体性事件隐患。
每周下沉基层的“法制指导日”,成为民警执法能力提升的“充电站”。专职案管民警通过视频回溯发现薄弱环节,围绕标准化指引和文书模板,实现“教科书式执法”。今年以来,民警举报投诉数、违纪违法数同比分别下降13.7%和85.7%。
在公检协作领域,她推动“公检协同”模式发挥实效,构建“提前介入+侦查协作+联席会诊”全链条机制。今年以来,两部门开展专题座谈5次、出台规定2项,对18起复杂案件提前介入并提出22条建议,推动办案效率与流程双提升,让公平正义在司法接力中无缝衔接。
人才强警:在实战熔炉中淬炼执法尖兵
“执法规范的传承,需要薪火相传的匠心情怀。”庸佚名打造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培育出一批法治新生代。
“法律人才孵化工程”成果丰硕:42名法律职业资格获得者、81名高级执法资格民警、5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脱颖而出。“十佳十差”案例评选激发比学赶超热潮,70余次专题培训覆盖全分局民警。在某电诈专案中,办案民警依托标准化指引手册,快速冻结800余万元涉诈资金,打掉3个跨省诈骗窝点;电子取证技巧培训转化的实战经验,成为网络赌博案定罪量刑的关键砝码。
从制度设计的“执笔人”到科技强警的“先行者”,从监督体系的“架构师”到人才培育的“传薪者”,庸佚名以法治信仰在大渡口公安分局书写了一部执法规范的“进化史”。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她指向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墙上的标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位“法治工匠”的带领下,大渡口公安正以法治之力铸就平安之基,为新时代重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鲜活样本。(余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