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加快生物种业科技创新 赋能重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网 11-04 13:25:35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全球生物育种技术发展迅猛,已从原始驯化育种1.0、杂交育种2.0和分子育种3.0,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智能设计育种4.0时代。农业跨国公司加快布局生物育种,全球种业头部企业加速生物育种技术专利的垄断,正深刻重塑全球种业产业新秩序,对生物种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重庆开展生物育种具有生物多样性充分、种质资源丰富、生态立体多元等比较优势,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生物种业科技创新、商业化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初见成效,家蚕、柑橘等部分领域在全球逐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据统计,全市有珍稀、特优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资源2700余种,可栽培植物资源560余种,动物资源600余种;保存柑橘种质资源2100多份,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西南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品种,绘就全球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柑橘团队和国家柑橘品种改良中心联合研制出世界首款柑橘液相育种芯片。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在国际上首次培育获得转人免疫球蛋白超大基因片段转基因猪。但是,重庆生物种业科技发展仍面临种质资源消亡加速、资金投入不足、人才队伍断层等问题。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416”科技创新布局的工作部署,以及服务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产业需求,重庆需加紧布局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形成生物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抢占生物技术、生物制造、生物产业科技制高点。当前,围绕生物种业科技创新,抢占未来生物产业发展高地,全球都在抓紧布局,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需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有机融合,努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围绕重庆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确保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大使命,聚焦农作物、畜禽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建设区域性专业化高标准种质资源库,加强地方和国内外生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与创新利用。重点结合生物育种技术发展规律及其需求,将种质资源的评价与精准鉴定置于优先地位,实现种质资源保护、鉴评和生物育种有机衔接,推动种质资源高效利用。统筹布局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和基因库等保护基础设施,创制优质、高效、高产、广适、多抗、耐逆等突破性育种新材料,重点攻克珍稀种质资源保护、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等关键技术,为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提供新种质与新技术。

二是加强生物种业重大科技攻关。重庆抢占生物种业科技制高点,需要紧扣当前生物种业技术发展趋势,加大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按照“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将生物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水稻、玉米、油菜、生猪等重点产业种业科技攻关。生物种业科技还要与当前的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如积极开展基于数智化的人工智能杂交水稻创制体系研发、玉米智能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创新及应用、油菜抗病高产油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主要蔬菜智慧设计育种与新型材料创制、马铃薯多组学高效生物育种体系建立及应用等,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

三是加强生物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重庆市现代种业创新基地建设,为培育革命性和颠覆性重大动植物新品种提供平台支撑。借鉴当前湖北洪山实验室、浙江湘湖实验室的建设经验,按照新型研发机构模式稳步推进,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新型创新主体。鼓励市内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合作,积极融入国家生物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重庆油菜试验基地建设,既鼓励科技创新,又推动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生物种业创新攻关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组建一批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新品种示范推广。

四是加强生物种业创新队伍培育。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团队。围绕生物种业领域和重点方向,鼓励相关单位持续招揽或柔性引进国内外生物育种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鼓励国内外生物种业科研团队来渝创新创业,优化重庆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集中优势力量组建生物育种联合攻关团队,提升生物种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健全生物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五是加强生物种业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加强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科技合作机制,联合国内生物种业科技创新力量,面向生物种业科技前沿开展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种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方联动,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生物种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强化种业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协同创新、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种业创新链产学研推用协调创新。加强多学科协同创新,融合传统遗传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前沿技术,加快构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智能设计育种技术新体系。

文/黎莉莉 马强 审核/刘辉

作者黎莉莉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马强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干部人事处副处长、研究员。本文为2025年市级财政科技服务类项目“农科智库建设专项”(项目编号:FWLX202506002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